不是執著,卻容易被誤會成「執著」的三種情況
2019/11/30 — 18:28
我們常說「執著」,華人社會,愛簡化來講佛的放下、道的逍遙,有時亦強調開通,見人執持己見,就易覺對方「執著」。[1] 這是與「放下」、「...
違法抗爭與刑罰 — 從 DSE 經濟學看
2019/10/16 — 18:08
經濟學的應用範圍涵蓋大部分可觀察的人類行為,遠超商品與金錢。 違法抗爭是血汗之舉,當然與商品判然有別,但牽涉可觀察的選擇行為,學理上仍...
必也正名:以「反暴政」為這場抗爭的旗號
2019/8/30 — 14:39
九月罷課前夕,有「聯校反修例罷課聯署」。主題,仍是反修例。 反修例固然是運動的起點,我們至今堅持;但事至如今,一條草案,是否解釋得了如...
「執法」?「集結」?「初心」?抗爭一方的用詞建議
2019/8/21 — 12:43
警方叫觀星筆做「鐳射槍」,我們不會也叫「鐳射槍」吧? 因為我們知道,警方說話,旨在文過飾非,誇大示威者武力,淡化自己惡行。 然而那樣的...
是時候叫「打倒暴政」了
2019/8/10 — 19:30
抗爭口號,大可百花齊放。到了當前局面,大可加入「打倒暴政」。 暴政的一些特徵:(1)濫捕、政治檢控;(2)政府縱容或指使軍警枉法傷人,...
假如今日再教人生哲學,會有何改變? 一個前通識科教師的反省
2019/6/7 — 15:32
十多年前,供職大專,教了有關人生意義的通識科三年(科目是生活化的,不是哲學專門)。那時頗有End of History式的錯覺──覺得...
「諗多咗喇你!」 真的嗎?定係諗少咗?
2018/5/4 — 13:01
「諗多咗喇你!」──日常生活,人們覺得對方有些念頭似是多餘,也就容易認定對方「諗多咗」──大概我們都這樣評過他人,又或給他人這樣評過。...
有問題的,豈止「汶川救人」一篇課文?
2017/10/27 — 14:16
啟思中國語文課本五上第一冊第三課〈永遠記住:這一時刻〉,描述汶川地震中教師捨身救人事蹟,被揭是來自一篇假新聞,頗惹爭議。你問我,其實該...
四問大學校長:禁倡港獨,有何道理?
2017/9/20 — 16:59
大學民主牆禁倡港獨,道理何在,無由分曉。日前十大校長聯署的反港獨聲明,以及其各自的公開言論,費解之處,至少有以下四點: 一、港獨主張何...
以劉曉波自身遭遇為例 論人權與和平的關係
2017/7/20 — 20:35
「劉曉波爭取人權,仲乜攞『和平』獎?」對,當年真的有人這樣質疑(例如還是民建聯副主席的劉江華即有此問。)我們崇敬其志業,哀嘆其際遇,亦...
新聞報道 — 宜以「指稱」代「指出」
2017/6/23 — 18:48
香港的新聞報道,用字經常亂來。看看以下大眾媒體的日常新聞報道: ●「特朗普之前就指出,是因為自己上月在沙特的演說促成多國與卡塔爾斷交...
近親性關係,有違反倫理嗎?
2017/5/26 — 19:17
中年漢在家鬱悶消沉,女兒主動獻身慰解,性關係逾越數年。結果上了法庭,也上了報章──本月二十八日宣判。女兒表示:與父親關係很好,每次性交...
《聖經》的權威限於超自然和靈性範疇,就可以了?
2017/2/26 — 14:56
信仰基督教(廣義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的神,就得信《聖經》。教徒要思考的一個難題是,《聖經》對自然世界的不少描述或意涵,如六...
為「拒捐者示意」器官捐贈政策辯護
2016/11/4 — 12:09
香港死後器官移植,一直採用捐贈者示意政策。然而,去年底一則少女受突發肺病摧殘失救的新聞,令政府官員檢視因循採用的政策是否不足而應該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