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為何要回來? — 訪黃俊達與綠葉劇團
2018/8/22 — 10:55
「讓我們吸收不同地方的養份繼續成長。」—綠葉劇團 (Théâtre de la Feuille) 假如劇團亦有農耕與遊牧之分,遊走...
能否旁觀《藥》而不冷眼?
2018/7/27 — 14:21
為甚麼改編劇作總是常出現?甚麼莎士比亞、四大名著、甚麼皇帝國王女王天后傳奇,時代早經歷世紀洗禮,但經典還是會被重演又重演,觀眾又會睇完...
海倫凱勒.今日.為何? 訪劉小佩老師
2018/6/12 — 14:31
看不見、聽不到、不懂說話,若海倫凱勒(Helen Keller)處身今日香港,相信就會被劃為SEN,即具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Stude...
五年咁就過咗?— 寫在畢業展開幕前
2018/5/23 — 12:34
「食咗飯未呀?」 在廣東話語境裡,我們常於動詞後加上「咗」以描述一種「以前」。它不一定指向過去,反而針對著一種線性發展,標示時間點發生...
【專訪】石家豪:藝術家,係一份工?
2016/3/2 — 12:59
大清早的西環卑路乍灣公園,聚集不少前來晨運的街坊。廣場上有跳健康舞的大媽,也有環繞公園緩跑的大叔。 石家豪隔天就會在這個公園晨跑。 「...
【藝民節】行為淪喪者,無聲吶喊
2016/1/8 — 15:06
《行為淪喪》敘述一個以老鼠為對象的實驗。劇的靈感取自一群老鼠在有限的空間內生存、繁殖,以至鼠量飽和局面,及後其行為出現異常的現象;藉以...
【藝民節】《花園宴會》:一個年青人搵工的故事
2015/12/8 — 15:46
從前,有一個後生仔叫做羅漢果,佢啱啱讀完書無工做。於是,佢阿爸阿媽就約咗一位高級政府官員朋友過佢認識認識,睇吓有咩好出路介紹。等完又等...
【畢業展】林雅晶:尋覓展覽文字之道
2015/7/23 — 10:29
【畢業展】系列文章 走進展覽空間,你的目光會投在哪方?有人一早就?準了作品,到場就朝向作品真身而去,無視路途上文字云云;亦有人看展...
評論者+讀者=文本的尋跡
2015/7/17 — 13:00
現今社會講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對一些事情作出評價。不論口出之言,或是網誌所記,日常生活的評論,俯拾即是。然而,評論寫作有何專業性可言?日...
【畢業展】超越當下,藝述「在此」
2015/6/26 — 13:40
【畢業展】系列文章 緊隨本科畢業展與「工具」的對話,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碩士畢業展 2015 將於下月第二個周末開幕。其以「在此」...
梁志和、黃志恆:遺失在影像裡的空間與經歷
2015/5/5 — 14:29
日常生活裡充斥著林林總總的影像,轟動全城只是一刻,我們更多時候過目即忘。而本地藝術家梁志和與黃志恆所做的,卻是細心閱讀照片的環境...
【藝博對話】展覽空間大爆炸
2015/3/31 — 16:17
展覽藝術品有甚麼意義?從字面上看,就是搞展的人想展示作品,看展的人想看作品。小時候,小朋友在家裡搞展覽,看展的就是父母家人;長大...
訪 M+ 策展人:人口流動的藝術
2015/2/13 — 16:53
一年多前,M+ 流動影像副策展人馬容元已決定以羅卓瑤執導的《浮生》作為「M+ 進行:流動的影像」出發點。 《浮生》以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