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疫苗人士不會告訴你的事】垃圾科學報告欺瞞大眾
腦人家2017/5/7 — 19:01
NIAID / flickr
「反疫苗報告」刊登,反醫學人士無不圍爐 Share,言之鑿鑿呼喊:科學終於「覺醒」,發現疫苗大幅增加各種健康風險,卻隻字不提疫苗一直拯救無數生命。
環保 KOL 周兆祥亦有分享此文。 (Facebook 截圖)
先交代一點背景。報告作者為 Jackson State University 研究人員 Anthony R Mawson 。他是反疫苗造假人士 Andrew Wakefield 的忠實支持者。 Wakefield 本身已因在學術論文中造假而誠信破產、醫生專業資格早在 2011 年被褫奪。另外, Mawson 曾嘗試將研究投稿《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但最終被拒刊登。原因不是打壓,而是研究實在太粗糙,根本難以證明兩者關係。從報告內文及研究方法可見一班。
報告中初段引述大量論文,但大部份論文均沒有指明所有疫苗都會增加身體風險, Mawson 根本是斷章取義,只抽取對自己有利句子使用。當中,Mawson 引述的其中一份報告指,現時未有足夠針對疫苗長遠影響的研究。但事實是,該報告作者 B.J. Ward 只提出:「疫苗應用越廣,不論是政府及藥廠均要制定更嚴謹方法檢測疫苗潛在(不論存在與否的)問題。」更重要是, Ward 在簡介一段已明確表明:「所以下列的概念並非斷章取義或增加反疫苗者的論據,讀者必須要小心分清楚科學假說及事實的分別。文章列出的僅屬假說,而非有證據支持的科學事實,只旨在增加討論。 [1]」
即使有部份報告指出有所謂「風險」,其實亦早被其他更嚴謹的研究報告推翻。例如有報告認為疫苗會影響 4 個月大嬰兒的免疫系統,增加自閉症風險,一來已有大量研究反證此類說法;二來,近年也有證據指出自閉症可能早在母體發育時已出現,並非被後天因素影響。
另外,細閱全文不難發覺 Mawson 撰寫報告方式,不達專業科研人員的應有水準。他只會抄取兩三句「合用」句子,而不看全文意思,甚至當中科學方法。這都是反疫苗人士常用手法以質疑疫苗效用。
研究方法更是差劣。Mawson 的研究樣本數只有 666 位兒童的 415 位母親,而這些兒童全都來自 Homeschool ,沒有在正規學校接受教育。這代表研究不但樣本數不足,而且來自 Homeschool 的樣本未能反映主流以至整個社會的情況。 Homeschool 兒童的生活習慣、反疫苗傾向等都與一般家長大相逕庭。簡單一例:報告中指出,樣本中有 39% 的兒童未有接種疫苗,但考慮整個社會數據時,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數量則少得多。換句話說,研究根本不可反映現實情況,以及疫苗會引致報告所指的問題。
另一方面,問卷本身並非一個好方法以檢定「疫苗」和「疾病」關係。即使樣本數可靠和足夠,都只能用於初步了解潛在問題的工具——因為回應者很多時會記錯,或者是選擇性回答問題。今次研究的問卷更是問卷設計的反面教材。問題首句就指出:「現時未有足夠研究肯定疫苗長遠對兒童身體有甚麼影響⋯⋯」此問題即時會令受訪者出觀察者期望效應 (Observor-expectancy effect) 。此效應會令受訪者嘗試估計研究人員想得到甚麼答案,從而影響他們的判斷——此句可能會令子女曾接種疫苗的父母,記起更多「病徵」;相反,子女沒有接種疫苗的父母想起的病徵數量亦可能相應減少。正確的做法是不提及研究人員研究「原因」。
反疫苗人士在過去幾年,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違背科學求真精神,在冒牌學術期刊 (Predatory Journal) 刊登報告 [2],企圖以「科學」包裝成事實來欺瞞大眾。 Mawson 研究就是冰山一角之例。敬告反疫苗 KOL 們,科學不只是「挑選」合乎自己宗教意識形態的論文來說道,而是要考慮主流強大的證據。未細讀報告就不應只憑標題 Share ,更不應利用一般大眾對他們的信任,散播「疫苗會增加健康風險」的謊言。撫心自問,你們良心過意得去嗎?
註:
[2] Predatory Journal 有多不可信?連編輯都可以亂「任用」/《學術界臥底 Anna O. Szust》。
參考文章:
Science Blogs, Antivaccinationists promote a bogus internet “survey.” Hilarity ensues as it’s retracted, 29 November 2016
相關文章:
《給父母們的信:請讓兒女接種疫苗》/腦人家 Edward 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