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奧斯卡後 — 拆解成功因由
周子恩2019/3/6 — 14:14
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每年都成為舉世矚目的大型國際盛事,全球各地傳媒爭相報導及轉載相關消息,足證美國之軟實力無遠弗屆。值得細心研究的問題是,為什麼每年全球各地觀眾都把視線投向美國洛杉磯的小金人?
眾所周知,全球各地每年均舉辦不同類型的影展或電影頒獎禮:歷史上首個具競賽環節的國際性電影盛事,來自意大利的威尼斯影展;現時觀看人次最多的德國柏林影展;以及與上述兩個影展並列為歐洲三大影展的法國康城影展;連帶被小眾影癡視為圭臬的辛丹士影展(又名:日舞影展)及其他後起之秀,包括亞洲區的東京及釜山影展。但論影響力,上述影展均遠遠不如奧斯卡獎。
或曰,由國際巨星、紅地毯和舞台交織而成的奧斯卡獎,受惠於全球最具賺錢能力的荷里活夢工場,其文化資本之源頭其實就是龐大的經濟利益,究其本質,不過是電視轉播或各種贊助堆砌而成的金錢遊戲。這種說法,的確能簡單而直接地解釋奧斯卡獎的局部意義,但隨着亞洲各國崛起,特別是兩個人口超級大國:印度和中國對電影業的投入,前者寶萊塢拍片數目長居世界前列,後者的市場需求極大,近年票房動輒以數十億計算,單純用經濟角度分析奧斯卡獎背後蘊藏的能量,根本無法弄清真相。
愚以為,奧斯卡獎的成功,撇除上述經濟因素,至少還有兩大元素,而亦正是美國一直能夠維持國力強大的原因。
首先,奧斯卡獎確立了電影行業內部認可的專業機制及評估準則。荷里活是全球公認的電影行業領先者,而奧斯卡獎的獎項除了編導演等大獎外,更多的其實是鼓勵業界從事創新或優化現有各項拍攝技術的獎項,例如音響及視覺效果等各種榮譽。這明顯是全方位推動業界提升的舉措,亦是教育觀眾及吸引人才的策略。
此外,當我們審視奧斯卡獎的選舉機制,撇除該電影必須在過去一年,從 1 月 1 日午夜起直到 12 月 31 日結束,至少在洛杉磯地區內上映七天等基本規定,更重要的是 6,000 位可投票會員的權源和投票內容。不像歐洲影展的評審團制度,或多倫多等新興影展推動的觀眾投票,奧斯卡獎更重視的其實是業界內部廣泛而專業的聲音 — 大多數的獎項,都是由相關專業範疇的會員投選出該獎的入圍名單。舉例說,編劇負責投選編劇獎,導演則只可投選導演獎,至於演員則可投演員獎(最佳影片獎則由全部會員以可轉移單票制選出,每人可選五套入圍電影,採取優先順序形式揀出最終入圍名單)。這種做法,當然仍有人垢病為小圈子選舉,亦有人視之為方便說客遊說的金錢交易,但無可否認,奧斯卡獎提名名單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能反映業界翹楚之專業意見。
除了確立業界專業指標外,近年奧斯卡獎之所以成為全球議題,主因還是選出的入圍作品,不少帶有「為弱勢發聲」與「推動政治正確運動」等濃烈政治表態意味。演藝人透過拍攝電影及在頒獎台上表態,揭露美國內部社會問題,包括有色人種及少數族裔民權,亦同時推動普世價值,例如近年鬧哄哄的反性騷擾 Me Too 風潮等,盡皆說明美國在推廣流行文化的領導地位。
下表列舉的,是近年部分明顯帶有政治正確意識的最佳電影入圍名單:
部分最佳電影入圍名單 | 相關議題 | 年度 |
《月亮喜歡藍》(Moonlight) | 有色人種、LGBT 題材 | 2016 |
《NASA 無名英雌》(Hidden Figures) | 有色人種、女性 | 2016 |
《漫漫回家路》(Lion) | 種族 | 2016 |
《忘形水》(The Shape of Water) | 弱勢社群 | 2017 |
《訪.嚇》(Get Out) | 有色人種 | 2017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 | LGBT 題材 | 2017 |
《綠簿旅友》(Green Book) | 有色人種 | 2018 |
《羅馬》(Roma) | 弱勢社群、少數族裔 | 2018 |
《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 | 有色人種 | 2018 |
觀乎最近三年的入圍名單,《戰雲密報》(The Post)、《為副不仁》(Vice)及《黑色黨徒》(BlacKkKlansman)等影片,均明顯地反映人對本土政治的不滿。這種具批判精神的作品,正好表現美國文化最具活力的其中一個面向。如果說奧斯卡反映美國的軟實力,近年的「主旋律」就是有色人種、少數族裔、女性及同志議題,及本土黑歷史。可能有人會以為,這是政治凌駕藝術的最佳例子,但如果電影人有意識地反映社會上的主流價值或關注事項,甚至有意鼓動風潮,則大有可能是藝術回應政治的具體行動。
小結:
眾所皆知,百川匯海、兼容並蓄是美國一直維持國力強大的主因;荷里活擅於吸納各地人才,近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人,就有不少來自非英語系國家,尤多來自墨西哥。
當然,美國之所以強大,更重要的關鍵,可能就是敢於冒險挑戰不順從主流建制的反叛心理,而奧斯卡獎的加持,則是這種精神的延伸及提升。
後記:
本文旨在表達奧斯卡獎在一般觀眾的認知。為了平衡論點,筆者特意找來一些熟悉影圈運作的朋友提供意見。事實上,上述部分內容的確有爭議性,例如白人為主的投票組群往往主導了賽果。另外,在好些電影界專業界別,奧斯卡獎的「含金量」未必較其他影展為高。
此外,近年興起的「非主流」題材在「主流化」的過程中,亦惹起不少爭端,例如本屆最佳電影《綠簿旅友》在得獎後,亦引起「白人救贖」爭論,甚至今屆奧斯卡獎主持人因「政治不正確」言論而從缺一事,亦正反映奧斯卡獎可能掉進「泛政治化」的泥沼。但無論如何,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奧斯卡獎仍是他們心目中最具分量的世界級電影頒獎典禮。
最後,特別鳴謝文迪心小姐及羅力翔先生的資料提供。
延伸問題:
1. 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獲提名最佳電影一直備受爭議,不少影評人直指有關決定其實是政治考慮。以戲論戲,你認為《黑豹》值得被提名嗎?
2. 現今荷里活講求「政治正確」的風氣,有多大程度影響全球觀眾的觀影口味?商業考慮、爭逐獎項與藝術價值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3. 影展及影評人的口味往往對電影行業的生態帶來深遠影響,甚至匯成主流,反過來成為左右電影公司開拍某類型主題的決定因素,亦有人認為,愈來愈多電影公司懂得透過拉攏評論界以取得正面評價,會扭曲整個業界的生態。對於上述說法,你有什麼意見?互聯網上的評論文化及觀眾的互動參與對上述現況有什麼影響?
(原刊於香港電台通識網,本文稍作增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