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展覽看此岸彼岸的個人主義
生豪隨筆2017/3/27 — 16:32
局部: 《馬德里的願景》,扎哈·哈迪德,1992,拍攝自展覽 "ZAHA HADID: 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
近日看了兩個展覽, 一個是沙田文化博物館的金庸館; 一個是太古ArtisTree以已故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為主題的 「ZAHA HADID: 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 對於兩位大師的認識只是管中窺豹, 只能粗淺講一點。
「繪畫.金庸」展覽現場,沙田文化博物館, 2017
前幾天和三五知己縱向群山去沙田, 偶有興緻去博物館, 但最深刻並不是金庸館, 而是李志清先生的畫, 內有漫畫、 白描、 水墨畫不同媒介的佳作, 主題大多以《射鵬英雄傳》為主, 畫盡郭靖,五絕等英雄好漢, 我對這些作品的印象深刻過金庸的手筆, 我那時候並非金庸連載的年代, 而是港漫, 劇集大興的時代, 這有意無意滲透在我的童年裏, 而我是從來沒有完整看完一本金庸小說(其實只看過一兩章), 所以我不知自己算否有看過金庸。
而我最深刻是《天龍八部》的丐幫杏子林大會多人白描,喬峰的大義捱刀既有明清通俗小說引人入勝的廣闊構圖,故事性和說教, 她又同時令我聯想到徐悲鴻的《田橫五百義士》, 好像承接了民國時期的人文刻畫, 而在清末民初才慢慢出現對人體神緒的理性。
局部: 《丐幫杏子林大會》,李志清, 2016,拍攝於「繪畫.金庸」
從李志清先生展覽中窺探到他好像厚愛《射鵬英雄傳》和郭靖, 他將郭靖的正氣,彎弓射雕的氣勢表露無遺, 繪畫洪七公的作品亦給了我近似感覺, 可能這兩人是德行完善, 武功高強的「俠之大者」, 是像岳飛那樣高尚楷模, 但對我來說, 郭靖和洪七公是說教味太多, 都很死板。
反而我對《神鵬俠侶》情有獨鍾,因為在我認知金庸的角色裏,楊過是一個為自己而活的人, 聽落去好像很自私。
他破壞師徒人倫, 想和師父小龍女廝守終生,但他同時尊師重道, 敬重前輩, 不欺歐陽鋒神志不正常, 更情同父子; 對洪七公信守承諾, 保護熟睡的他。 假若說他沒有「為國為民」又好似不夠中肯, 因為他是挫蒙古殺蒙哥的功臣, 當然這和郭襄有很大的關係, 但試問單以衝量利害, 又怎會得罪如日中天的蒙古帝國呢? 楊過的故事好像在告訴我們, 生活在世上總會有規條限制自己, 要有為自己而活的勇氣, 不在教條下生活亦可以做一個有德之人, 活於自我不一定是無恥的, 這點是他和韋小寶不同的地方。 楊過比起郭靖少了點正氣, 多了點人性的兩面, 不完美但完全。
和日漫的怪醫黑傑克, 藝術品中介人藤田玲司(真相之眼)一樣, 楊過的品性都很曖昧。
局部: 《山頂》,扎哈·哈迪德,1982-83
至於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展覽裏, 可以看到她的世界, 她怎樣去觀察世界, 我對她的流派並不熟悉, 我只能說自己的一些摸索。
她的世界沒有多餘的雜質, 是由重覆的點、 線、 面(簡潔的色塊)不斷重構而成, 和勒·科比意(Le Corbusier)將三維化為平面的手法(勒·科比意的想法, 手法有點像巴伯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大相徑庭。
同時令我想起讀建築第一個學期的基礎手畫訓練,當中點、線、面的訓練方法是參考了包浩斯(Bauhaus)的教育, 我猜想扎哈·哈迪德必定經過無數的苦練而成, 因為畫作流露著熟練。 從她的《世界 (89度)》 (The World (89 Degrees), 1983) 是一個誇張角度的手繪作品, 1983年是一個電腦技術未完善, 未普及的時代, 更遑論電腦軟件; 但對今時今日電腦軟件「屈機」的環境下製造這類角度的圖相對於當時容易, 問題是即使用電腦軟件造到亦沒有扎哈·哈迪德那種苦畫透徹的理解。
有位朋友說即使畫到很好但她都像一位畫家多於建築家,建造出來的狀態和畫的也相差過遠。 他的想法給我的思考是也許建築師理解的世界是可以極有她的理解,重要的是孕育她的環境容許她將個人意志投入於建築設計, 她所造的是真真正正「她的建築」, 和此岸無個人意志商品化建築是兩回事。
點、線、面要追朔的話, 是回到意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的「人本主義」, 「點、線、面」不僅和發現透視息息相關; 還和人民對藝術家、建築師的尊崇是雙生兒, 是共生的。 此岸遙望著彼岸, 羨慕著但只能學到皮毛。
不過站在這裏, 看此岸或者彼岸都有點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