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視藝生在柏林的「畢業展2.0」
讀者投稿2018/3/21 — 14:11
周睿宏 Please remember the promise. Please keep the promise.
【文:朗(自由藝評人,旅遊愛好者。)】
2018年年筆者第一件關注的藝術事項,就是有 17 位來自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藝術家往柏林舉辦展覽,當中包括不少應屆畢業生。是次展覽的主題是「Weight Watcher」,借「體重管理」為比喻,探討各種自身及社會問題。如畢業展一樣,參展者們並非一同朝同一個具體的主題創作,而是各自修行後,以一個宏觀的角度描述他們的狀態和特色。正如剛剛所說,參展者中不少是畢業沒久,因此某程度上當時筆者是抱著「畢業展2.0」的心態去參觀展覽,然而發現,這個於柏林舉辦的「畢業展2.0」一點都不失禮。
縱觀整個展覽的作品,體積相對比較細小,亦沒有太大落差,所以觀眾自然會更微觀地感受展覽的節奏。雖說香港藝術家的作品經常被形容為「小器」,即是不夠龐大,不夠震撼;土地問題驅使我們得出這個特色,但這亦都訓練出如何精緻地表達作品。這類展覽最困難的,往往是位置安排上如何使題材非常不統一的作品變得融洽,筆者特別喜歡其中一個角落(圖一),那裡有數件作品,它們均與個人情感和經驗有關,你可以看到鐘、破鞋、涼着的衣服,電視機、風景畫及手推車等物件,構成一個很「家」、很日常的感覺,因此當走進這個空間自然會進入狀態閱讀相關作品。
「Weight Watcher」展場(圖一)
作品題材上大致可分為個人情感、身體及社會議題。筆者在此挑選了數件值得留留意的作品向大家分享。首先是李曉華的攝影作品On The Surface, Under The Surface,驟眼看那是普通的風景照片。
使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是印刷精美的相片和相簿,更是透過一系列界乎連貫與不連貫的鏡頭角度,遠致近,再到遠,影着同一片樹木,彷彿在告訴相片背後藏着很多故事,他選擇以這麼細小的尺寸印出,使這種感覺更濃縮,更有厚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在這一個個小型窗口展示出來。
李曉華 On The Surface, Under The Surface
李曉華 On The Surface, Under The Surface
另外一份攝影作品,由王濰創作的And in the next morning, she dies,是關於她極私密的回憶。她重返舊地,能看出相片中是王一位非常重視的人以前居住的地方,後來去世了,而從照片的拍攝角度、旁邊的字句及冷冷的光管中,反映她刻意選擇以淡然的態度面對,雖然我不太清楚當中有沒有
憤怒的成分,但那種以輕載重的手法是值得記住的地方。
王濰 And in the next morning, she dies
王濰 And in the next morning, she dies
王濰 And in the next morning, she dies
除個人經驗之外,亦有反映社會議題的。例如詹志豪的Repeating。用兩部電視機互相對着,並分別重複地播出無綫新聞報導員的報導片段,而片段是靜音的。這樣的安排使觀眾不其然會讀他們的唇,嘗試閱讀當中的內容。我們亦深知無綫新聞所反映着甚麼意義,因此藝術家的選擇是準確的,而相對的電視機亦彰顯到那種封閉回彈的感覺,但如果可以再處理得再刁轉一點,相信會有更大效果。
詹志豪 Repeating
詹志豪 Repeating
詹志豪 Repeating
還有周睿宏的 Please remember the promise. Please keep the promise。他把港幣一元插在紅色的印臺上,象徵染紅又未染紅之間。藝術家巧妙使用了物件的物理特性比喻着一些概念,簡單有力,但筆者認為如果能把硬幣磨滑,令圖案不再明顯,甚至不能肯定是否港幣的話,是否會更有力?那力道則在於磨滑的過程,並非單純概念念的比喻。
周睿宏 Please remember the promise. Please keep the promise.
周睿宏 Please remember the promise. Please keep the promise.
展覽當中,筆者比較喜歡關於個人情感與經驗的作品,因為他們的觀察非常仔細,趣味性亦不少;至於與社會有關的作品幾乎都集中於香港的時事,沒有關於國際新聞,起初想着那會否難以引起海外觀眾的共鳴或興趣,但後來又想,藝術家的創作根本不需要受觀眾或地方而影響,同樣海外藝術家來港辦展也不用刻意切合港人口味,那不是產品營銷,那是藝術欣賞,藝術家只需當自己便足夠了,藝術家們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