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發局選戰・前言】劇場如戰場?一場小圈子選舉的情理交鋒
立場報道2019/10/11 — 11:00
「為確保論壇能夠順利進行,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原定於 10 月 5 日在旺角社區會堂就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活動舉行的候選人論壇將另定日期舉行⋯⋯」
每隔三年,民政事務處委託公關公司舉辦十個藝術界別的代表選舉,獲選者由特首任命為藝發局大會委員,整個程序稱之為「推選活動」。三年一度的「藝發局選舉」本應為業界關注,登記為「選民」的業界人士可以選出十個藝術範疇民間代表。今年「推選」活動,「選民」人數較上屆增加 15%,達 6,846 人。候選人名單上月中公佈,三個範疇自動當選,其他席位將於 10 月 20 及 21 日投票。
藝術範疇 | 選民人數 | 藝術範疇 | 選民人數 |
---|---|---|---|
藝術行政 | 499 | 電影藝術 | 432 |
藝術評論 | 69 | 文學藝術 | 815 |
藝術教育 | 762 | 音樂 | 1147 |
舞蹈 | 528 | 視覺藝術 | 1370 |
戲劇 | 817 | 戲曲 | 407 |
總人數 | 6846 |
一場關乎幾千人的「選舉」,仍然值得關注嗎?藝發局大會共有 27 個席位當中 10 個開放民選,其餘 17 個由特首直接委任(包括相關部門官員)。民選代表即使全取十席,在大會中仍然屬於少數。民主成份有限,早已備受質疑。加上,近日抗爭不斷,為數不少的從業員積極投入社會運動,候選人論壇也被迫改期至下周一。
香港沒有文化局。掌握文化資源分配的機構,大多出自政府部門,例如:民政事務處、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作為法定機構的藝發局,每年主宰僅約 1.2 億撥款,與民政事務處約 32.6 億相比可謂差天共地,但由於是少數有民選代表的機構,有權參與撥款分配,某程度上仍可為資源把關。只是,民選委員入局後往往面對「建制化」的挑戰,甚至招來業界批評「變質」。當一個民選委員進入體制時,可以做到甚麼?又可以做到幾多?
這是藝發局的故事,但其意義不止於藝術界,當中的經驗和競爭,可應用於其他經由選舉產生的民意代理。
2013 年,十個範疇九個換人,多名非建制人士入局,傳媒紛紛形容為「藝發局變天」。2016 年,時任委員鍾小梅、盧偉力、梅卓燕,夥拍鮑藹倫,組成「藝術 3+1」名單;時任委員陳錦成,又聯同周博賢、陳慧、李俊亮以「跨界連結」結盟參選。兩張名單共八名非建制人士全數當選,可謂延續「開明派」主導民選席位的狀態(詳見專題【藝發變局】)。
藝發局2019參選連線 - Arts 4 More
2019藝發局 跨界連結.承先啟後
來到 2019 年,「跨界連結」再上陣,陳錦成、周博賢、李俊亮尋求連任,換入甄拔濤出選文學範疇;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的陳詠燊、胡俊謙、張珮華、閻韻則以「Arts 4 More 」的結盟參選。兩大名單在戲劇和音樂範疇「互撼」,勢將出現非建制人士互相競爭的情況。繼上屆李俊亮挑戰競選連任的黃秋生之後,戲劇範疇再度「同門廝殺」,三名演藝畢業生角逐委員一職。兩名候選人擺明向現任委員李俊亮「宣戰」,到底是門派之別,還是君子之爭?
劇場如戰場。《立場新聞》專題【藝發局選戰 2019】將訪問三名戲劇範疇候選人,探討同門競爭所謂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