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藝術祭做義工
Christina YM Chan2017/11/9 — 10:10
北川富朗四個藝術祭,我都是跟著藝術祭去旅行,總覺得認識不夠深入,只是集郵蓋章的走馬看花形式。
真嚮往另一種的藝術祭旅遊方式,就是成為藝術祭義工,參與藝術家的創作之中。
六月份遊北亞爾卑斯國際藝術祭,認識由台灣到日本當藝術祭工的 Miao ,她除了在藝術祭辦事處解答遊客問題外,原來在藝術祭開幕前,她也參與多個裝置藝術的創作,例如我印象最深刻、在樹林中的颱風雲系作品 Windy ,還有在木崎湖邊的繩結作品「雲結」,這種在地的義工參與,能與當地的人、當地的環境結連,比只是去旅行更有意思。
另一位藝術祭義工是我好朋友 Wendy 余秀玲,她隨香港大學參與奧能登國際藝術祭當義工,義工期間她每天都寫低日誌 post 在 Facebook ,成為我每天必定追看的 post 。
當藝術祭義工期間,讓她有很多機會接觸藝術家, Wendy 很主動,每逢遇見藝術家都會和他們傾談,了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
有些作品我只能得淺層的理解,但 Wendy 對這次的作品有很深入的認識,更能與當地人有深入的接觸。
例如我很喜歡的日本藝術家深澤孝史先生的作品「神話的延續」,他利用海岸的塑膠垃圾造成大型的鳥居, Wendy 不單當深澤先生的義工,更見證鳥居的開光。
鳥居的開光儀式 (Photo Credit: Wendy Yu)
Wendy 於 9 月 2 日的日誌是這樣寫「今天早上在飯堂碰到深澤先生,他告訴我們今天他的鳥居(作品編號 03)會有一個開光儀式,所以他要準備一些祭品。原來當地的居民認為他的作品是神社的鳥居,提議請神官為鳥居辦一個開光儀式,祈求合境平安。他接受了居民的提議,所以今天下午 4 時會舉行有一個簡單而莊嚴的儀式以象徵鳥居的誕生。由於我們的一隊提早完成了沙灘撿垃圾的工作,所以請求來接我們回宿舍的工作人員載我們去參加鳥居開光。深澤先生見我們來了很高興,告訴來觀禮的鄉紳我們來自哪裡及所幫忙的工作。我們很榮幸能參與觀禮、體驗傳統的儀式和見證鳥居的誕生,整個過程很莊嚴。深澤生先致詞時,特別感謝當地人的支持,居民知道他們收集白色的廢棄塑膠,都很熱心的幫助。這個作品真的把藝術和當地人連結在一起,看到那些長者的投入,令人很感動。此外,我和另一個義工有幸代表藝術祭義工向鳥居獻上聖葉(有點像在法會上香),實在是非常難得的體驗。」
當地的報紙也報導了昨天鳥居開光儀式 (Photo Credit: Wendy Yu)
又如作品編號 34 的中瀨康志先生「月映花舞台」,走進這處舊上黑丸小學校的廢棄校舍,首先看見校舍禮堂上掛滿和服,七彩繽紛,又有不同的圖案,帶來視覺上的震撼,逐一細看和服上的圖案,可以看到很多地方特色,例如只有在日本才能看見的雀鳥。當看完打算離開的時候,在場接待的義工朋友講了一堆日文,我聽不懂,但從在我旁邊的其他藝術祭遊人的舉動,可以看到在接待處下有數個裝著小布塊的膠籃,我跟著旁人的舉動,挑選了一條,然後走到校舍的草地中,有放著很多白色的木梯,看到遊人將布條繫在木梯上,我也跟著做。我相信這是作者讓參觀者也可以參與作品之中,一同共創。
廢棄校舍禮堂用作和服展覽
後來與當義工的好朋友 Wendy 分享時,她有機會直接與作者中瀨康志傾談,原來作者所放的木梯是象徵漢字中的「人」字。 Wendy 在她的Facebook 如此寫著:
我對其中兩個作品印象比較深刻。其中一個是在若山上黑丸一所廢校的「月映花舞台」(作品編號 34)。一進學校便會看到一個舞台,前面有很多白色的梯子。我跟作者談了一會,原來那些梯子代表漢字的「人」,它們也是這個舞台的觀眾。這個地區從前很繁盛,現在人丁單薄,連學校也結業了,即使有舞台也再沒有觀眾。他的作品是讓每一個到這裡的旅客可在梯子繫一條布條,紀錄他們曾來訪。他希望當藝術祭完結時,這裡繫滿布條,會變得七彩繽紛,有更多人認識和再次到訪這個地方。在我們參觀其間,當地的老太太們請我們吃她們自己種的藍莓和馬鈴薯。她們在清涼的早上送上熱呼呼的馬鈴薯,讓大家感覺很窩心。
繫上布條,尤如把夢想築起來。
「藝術」有很多類型、有些很昂貴、有些很高深難明,我喜歡的「藝術」是能將人與人結連、人與當地人結連、人與土地結連的大地藝術。
作品編號 01 「時運之船」,作者塩田千春以紅色棉線織出令人震攝的效果。
作品編號 08 「山與海的紀錄」由藝術家 Maki Kijima 以紗線及七彩的布,拼製出一幅一幅的圖案,內容都是珠洲的自然生態。
作品編號 09 「最涯之漂著神」,作者小山真德以能登海岸常有的舊船及鯨魚為作品的材料。
作品編號 36 「上黑丸北山鯨組 2017」,由坂卷正美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