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美點止靚唔靚?「尋求無情小姐」談族群身份認同
立場報道2017/6/28 — 17:15
黃君儀《前中國城小姐亞軍 Fannie Wong:春節遊行》2012放大照片,畫框
(由 Para Site 提供)
說起超過四十年歷史的「香港小姐」,你會想起哪一張臉?
過去,我們討論最多的可能是「李嘉欣還是袁詠儀最靚」。所謂「美貌與智慧並重」的競選,原來不過是一場外表比內涵重要的現實縮影。
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十優狀元麥明詩,2015 年奪得香港小姐競選冠軍。當選前,她曾現身金鐘佔領區;當選後,她亦不時在 facebook 發表評論時弊的語句。麥明詩的言行,與過往大眾對於「香港小姐」印象迥異。動搖我們對「香港小姐」的想像之餘,她還可改變甚麼?
「選美是族群尋找自己代表的過程,雖然往往只有少數人可以挑選,但全城的人都在討論誰比誰美麗,或者誰比誰更能夠代表自己的群體。」策展人陳思穎和許大小說。
二人策劃的展覽《尋求無情小姐》將於月底在 Para Site 開幕,以僑民歷史為本,把選美發展成方法論,探索選美對族群身份認同的影響。
NgocNau《她為慾望舞動》2017全息圖裝置3x2x5米
(由 Para Site 提供)
散居海外的僑民,與家園保持一定距離,往往是最能夠保存文化傳統的一群。觀眾期待僑民佳麗展示民族語言或舞蹈,期待自己的族群受到肯定,一代又一代鞏固了傳統言行舉止的規範。雖然如此,1971 年的美國紐約的唐人街小姐選舉上,Patricia Moy 發言時宣揚「自由的愛」(Free Love),表明支持不分性向的愛。策展人以此為例,並說:「她不但贏得了后冠,也打動了觀眾,改變了唐人街保守的傳統。」
以「無情小姐」為展覽的主題,陳思穎和許大小指出「無情小姐」並非一個真人,但這個身份確實存在。無情,是因為她們相信選美得獎者需要無懼自身險境,仍然追求生存的自由;而「尋求無情小姐」正就是透過 23 名參展藝術家,回應選美文化的社會影響的作品,尋找未來理想的選美比賽得獎者。她們引述剛剛逝世的香港藝術家杜子卿(Hiram To),曾為這場展覽留下了三句遺言,寫道:
「你選擇了誰的聲音?選擇填滿誰的口袋?選擇站在哪一邊的陣營?」
選美,始終關乎選擇。選擇甚麼叫做美,選擇甚麼代表你自己?
--
尋求無情小姐
無情小姐宣傳圖
由胡師堯和曾頌恩設計
(由 Para Site 提供)
日期:2017 年 7 月 1 日至 9 月 10日
時間:12noon - 19:00(星期三至日)
地點:Para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