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聖譚曲】變化在香港一直存在,可是變化的速度卻與日俱增
轉載文章2019/8/15 — 16:48
編按﹕本文為日本/香港攝影師 Rie Nishinaka (Raylie) 在東京新宿的攝影展「香港聖譚曲」中,為展覽第一部份撰寫的文字。作者希望透過文字與攝影作品,讓更多日本人知道香港的現況。原文為日語,由《立場》編輯翻譯。文題為編輯所擬。展覽相關報道請按此。
「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以賽亞書 40:1)
香港的魅力,我認為正在於「人」。
香港人總喜歡有話直說。
不論在工作洽談上,還是在購物吃飯上,香港人都很重視對話。
香港那具有豐富語言文化的精神面貌相信也是建基於此吧?
而孕育出這種精神世界的,我相信就是那些屹立了數十年的老舖,以及人們稱之為「街市」的菜市場了吧?而這些歷史悠久的老舖跟活力充沛的街市,我想就是香港的魅力所在了。
可是,香港在這五年間遽然改變了。
變化在香港一直存在,可是那變化的速度卻與日俱增。
面對著乏人繼承以及租金高昂等問題,再加上政府推行的舊區重建計劃,這些建築都相繼被封鎖或拆卸了。
在這次展出的照片中,有些建築物亦已不復存在。
這些轉變背後隠蔵著的,正是被大力推動的「中港一體化」。
中國的富有階層在香港炒賣房地產,香港地產商對此欣然附和並從中取利。
各大地產公司在倒閉的店舖門外貼滿了租務廣告,簡直就像看到有動物死去便一擁而上的鬛狗般。
那些店舖改頭換面後,都變成了專為中國遊客而設的藥房金舖。
而那些以再開發為名重建的大廈與商業設施,也再無法還元香港人真實的生活面貌了。
在這五年之間,還有另一件象徵「中港融合」的基建正式完成。
在持續了 10 年的反對聲音下,位於九龍半島西部,連接著中國大陸各城市的高鐵站最終在 2018 年 9 月落成。
這車站把從來只在邊境進行的出入境手續帶進了香港境內,中國法律也因此適用於站內特定範圍。
我無法判斷這些現象的好與壞。但喜愛的街道和景物日漸消失卻讓我深感悲傷。只要想到香港人為著這些改變而流下悲憤的眼淚,我便十分痛心。
即使這樣,當你走在街上,你還是可以感受到香港人仍舊活潑依然。
當我試著以不太霊光的廣東話跟他們聊天時,他們都會親切地教我各種各樣的事。不論是艱苦工作或是玩樂,我也能從他們那裡感受到香港人堅毅不屈的精神。
雖然人們對於「中港一體化」的理解與評價各有不同,但同樣作為在香港生活的人們,他們都在認真思考著在這裡生存下去的意義。
希望我能繼續相信,只要「人」努力求存,這城市便能繼續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