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陽光是愛的能力,空間是愛的本身
2019/11/4 — 15:24
很重,又很輕。 重中之重的,是戲劇事件;輕中之輕,是人生無常。因此,殺戮、仇恨、戰火是重重之重,但不可承受之輕,不過是最尋常講的一句:...
《江湖兒女》 — 悲劇英雄那「不想長大」的蒼涼
2018/12/20 — 10:00
對我來說《江湖兒女》有兩場戲很好看: 一是廖凡飾演的斌哥在看那些英雄片時,一個不忍卒睹的低頭,在一幫血氣方剛的兄弟當中,成為一種異樣的...
《情書》與《你好,之華》相隔二十年的情懷式書寫
2018/12/19 — 10:12
1998年,《情書》上映,那時還小,所以那句女主角對著大雪空山所喊的:「你好嗎?我很好!」是在台灣一個拿了這段情節的廣告裡聽見的。 然...
讀是枝裕和悼文﹕走過苦難與無常
2018/10/2 — 16:30
編按:本文是對是枝裕和在樹木希林葬禮上的悼文回應。 昨天,我剛剛結束了為期半年的,另一個「家族書寫」的工作,有趣的是,這次,他們要...
承認個體的孤獨 傳遞集體的善
2018/9/11 — 10:19
人在面對抉擇時,會產生孤獨感,可是,唯有真正處於孤獨的處境時,所做的抉擇才真正透顯出人的本質。 在現代,人的本質之所以被異化,是因為「...
不敢驚動的愛情——《梁祝的繼承者們‧圍裙》中的愛與性別藩籬
2018/8/27 — 10:54
蜜蜂為什麼能被山羊親吻? 因為蜜蜂是女的,山羊是男的 奶油為什麼不被允許愛白菜? 因為奶油是男的,白菜也是男的 書本為什麼能接...
起於哲思,不止於設計 ── Jan Pappelbaum 的「甚麼是舞台:由文本到空間」工作坊參與後感
2018/8/18 — 10:42
每每談到哲學,無論派別,溯及初始,我們都會提出所謂的哲學三問: 世界是怎麼形成的? 我是誰? 存在的價值/將要去到(存在以後)哪裡?...
與《梁祝》的第三次相遇
2018/8/17 — 14:35
第一次遇見《梁祝》,是徐克1994年,吳奇隆與楊采妮主演,如果沒記錯,我應該是在電影上映幾年之後的某一天下午,在電影台看到的,國小五年...
一劇之本 — 讀者與故事同步流動
2018/8/6 — 14:47
最近我再次思考,一個劇本之所以能讓人覺得其中的故事有流動感,推動的動力是「人」還是「事」? 我不是那麼喜歡談華人的戲劇傳統中談到「衝突...
學習成為一位不歧視人的思考者
2018/7/30 — 13:10
今早讀了一篇文章,關於「歧視」。它提出歧視不僅僅存在於低智識的人,高智識的人同樣也會產生嚴重的歧視,只是,歧視的對象有所不同,例如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