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沒有捷徑!組織即力量》— 美國工運家論組織之必要
2021/4/14 — 21:34
【文:徐詠然】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雖然組織工人一向是工會的主要目標,香港的工會運動卻長期積弱。新工會運動的出現,曾經豐富了人...
緬甸工人和工會:站在反政變鬥爭第一線
2021/3/31 — 15:27
【文:Kevin Lin、譯:張泳】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近日緬甸的局勢極受關注,當地人民為反對軍方政變,自 2 月發起了連...
當滴水穿石遇上驚濤拍岸 — 基層工會的發展前路
2021/1/24 — 22:01
【文:杜振豪(職工盟組織幹事)】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保安、清潔業等基層工會,與偏向文職及專業界別的新工會,在組織手法及成員...
美國勞工政治與基層工人組織策略
2021/1/10 — 9:33
【文:Promise Li;譯:張泳、徐詠然】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無大台」運動強調將決策權回歸群眾;美國勞工理論家穆迪(...
新工會運動:政治工會主義的回歸?
2021/1/3 — 11:15
【文:蒙兆達】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上世紀曾以政治掛帥的建制工會,今日卻批評新工會運動「將勞工議題政治化」。職工盟總幹事蒙兆...
法律武器化下的新工會運動
2020/12/27 — 15:47
【文:黎恩灝】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工會受本地法律框架的保障,同時受其所限。研究法治的學者黎恩灝認為「今日香港已步入『法律武...
從新工會運動檢視勞動三權
2020/12/20 — 11:37
【文:梁寶霖(香港社會保障學會會長)】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冀以工運推進社會運動者不難發現,工會作為一種制度化的組織,能提供...
浮沙下的真象:活在極權下新工會的角色
2020/12/13 — 14:35
【文:鄧建華】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政治壓力與彼此猜疑,不幸地漸成職場與團體間的日常;應如何自處、共處,成為了迫切的課題。有...
後罷工公投及國安法:本土工運反思及構想
2020/12/6 — 14:25
【文:香港創建及工程人員總會成員劉俊平、眾工會義工】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香港的工人運動長期積弱,工會常被視為建制派「福利聯...
「工會除咗收會費仲識做乜?」— 新工會的組織難題
2020/11/29 — 10:57
【文:徐考澧(香港酒店工會主席)】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疫情下的限聚令與國安法,大幅限制了街頭抗爭的空間,也使反修例運動期間...
經濟與政治性工業行動(下):從大罷工回到落地組織
2020/11/22 — 9:16
【文:麥德正】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現任東區區議員麥德正在本文上篇,簡述經濟與政治性罷工、平台與大台之分別後,將於下文探討中...
經濟與政治性工業行動(上):罷工之難與「大台」之用
2020/11/15 — 12:40
【文:麥德正】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反修例運動裡,「用網絡『吹雞』發動大遊行成事,發動眾籌、在國際大報刊登廣告也成事,為何大...
徘徊在主權與國族之間:大罷工與城市公民的反抗
2020/11/8 — 14:37
【文:李敏剛】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新工會的一項重要主張,就是以全民罷工癱瘓城市,讓抗爭者重奪政治談判權。熟悉中歐政治的作者...
港韓血淚史對照:以工運發展抗爭意識
2020/11/1 — 11:14
【文:伍麒匡】 「社運中的工會」編者的話: 從去年反修例運動中誕生的一眾新工會,在發展路徑上仍面對很多未知數。熟悉韓國歷史與文化的伍...
發揮罷工基金潛力 — 條例知識及具體案例
2020/10/25 — 22:06
【文:梁寶龍(工運研究者)】 〈社運中的工會〉專欄編按: 接近年底,各新工會迎來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也面對著種種工會存續的壓力。財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