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先於目的 作為觀察者
2019/11/27 — 11:25
【文:莫兆忠】 我錯過了9月份的一些討論和開放環節,所以當中大家有多少調整或重整,我是有所期待的。也許基於上次的經驗,今天的開放工作室...
戰場、日常、敘述的方式 V.S. 被敘述的內容
2019/11/15 — 15:56
【文:莫兆忠】 這是第一次的「開放工作室」。 又是一路上的巴士、噴射飛航、地鐵與步行,一路上我都在想像,到底如何「開放」?如何「參與」...
離開固然是改變,但留下來作出改變更難
2019/10/25 — 10:23
【口述:劉曼詩;文字整理:李海燕】 我從事表演藝術,幾年來當表演者居多,也開始創作。唸書時主修當代舞蹈,2010年我從香港演藝學院畢業...
從觀眾與創作者的「身份」出走
2019/10/8 — 11:00
【文:吳思鋒】 「我們可以將事件視作某種超出了原因的結果,而原因與結果之間的界限,便是事件所在的空間。」──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
如果你不揭我的面具,我便甚麼都不是
2019/9/20 — 12:56
【口述:含蓄、文字整理:李海燕】 我是全職藝術家,以畫畫為主,「含蓄」是我做繪本時的筆名。由於大多數人都是從繪畫認識我,所以都以「含蓄...
「觀。聲。陣」研究計劃觀察:誰在觀、誰發聲、誰佈陣
2019/9/6 — 12:05
【文:朱琼愛】 記得答應當這計劃的觀察員時,不太肯定自己擔當怎樣的角色與位置。之前看過何應豐主持的工作坊,覺得他很能鼓動參加者去思考。...
我認為不知道「搞乜春」是很潮的
2019/8/23 — 22:12
【口述:吳信龍;文字整理:李海燕】 小時候,父母和老師總對我說,將來要讀大學。讀大學為的是甚麼?他們都說是為了找到較好的工作,令生活輕...
兩封信(兼記「鴨寮街:流動照相館」活動)
2019/8/9 — 18:41
【口述:易陣者「乙」(按原作者要求匿名刊出)、文字整理:李海燕】 信之一 校長: 校長,你知道嘛?日前,我跟十多位同學,一起參與由校外...
「觀。聲。陣」研究計劃觀察速記
2019/7/19 — 23:48
【文:朱琼愛】 最近幾個月,除了看演出以外,還參與了一個研究計劃——由香港資深劇場人何應豐與策展人李海燕聯合策劃、民政事務局藝能發展資...
當參與成為迷因(觀察員報告二)
2019/6/29 — 0:12
【文:黃小燕】 我對「觀。聲。陣──參與式劇場在地研究計劃」的興趣,在其行動研究,可計劃涉及參與式劇場,我不得不處理「參與」這個不易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