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館「幽靈維⾯」遇上的⼿
2020/2/18 — 17:51
【文、圖:Yung Chan】 正值進入2020年前夕,在香港大館參觀了「幽靈維面——電馭叛客在未來之年」展覽。策展單位藉對準Cybe...
凝視深淵:《幽靈維面 — 電馭叛客在未來之年》展覽評論
2020/2/17 — 17:50
【文:張芷楓】 「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出自德國着名哲學家尼采的經典著作《善惡的彼岸》,意思是當你與惡交戰的時候,惡也佔據你...
C&G 《「最」大展》— 存在和消失
2019/2/1 — 16:06
或許是社會的氛圍使然;也許是 CG 的背景讓藝術家們有暢所欲言的信心。《「最」大展》不是刻意營造,但卻不經意地政治味濃。畢竟,近年來香...
Borders drifting through body experience
2019/1/23 — 8:38
【Text by Wanqiu Zeng】 The project wa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b ...
揮之不去,唯有抽刀斷水──譚偉平《內在的自由》
2019/1/9 — 13:23
【文: 陳偉傑 Hector Chan】 《內在的自由》展場中有九個房間,以二選其一的分叉路為開始,觀眾可在當中選擇不同的路徑,其間會...
在哪裡挖一個什麼洞?短評曹斐個展
2019/1/8 — 13:10
【文:天依】 曹斐在大館的展覽閉幕之前,筆者趕尾場又重溫了一次。這個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Philip Tinari與大館的譚雪合作策...
一堆一瞬,攝影背後的執著 — 劉智聰的《山水練習》
2018/12/31 — 10:35
【文:陳偉傑 Hector Chan;攝:劉智聰、陳偉傑】 劉智聰的《山水練習》是其 2013 年《山水文明》的後續發展項目,於其工作...
林東鵬以旅客身份書寫我家 — 香港
2018/12/29 — 11:53
【文:丘思詠】 當你對一個地方變得太熟識,它的一切細節將變得模糊,你對它的感覺也會變得麻木;那何不置換身份,把自己變成旅人,以新的目光...
故事在於:將想象填進歷史之縫 短評郝敬班個展《不速之客》
2018/12/21 — 13:32
【文/鄭天依】 近年來以調研為基礎(Research Based)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常見,但觀眾閱讀起來不僅要處理龐大的資料和訊息,更對...
聽《錘泙》的話 — 從曾敏富的作品看社會上的真與假
2018/12/20 — 10:29
【文:林翠庭】 由出世到現在,大人們總要小孩聽話,強者強迫弱者聽話,既得利益者要被剝削者聽話,「聽話」兩字已變得麻木不仁。主題展參展藝...
親愛的D:情書演化論
2018/12/19 — 11:37
【文:Sirius Chan】 在《情書:2000年的羅曼史》一書中,安德里·克拉克(Andrea Clarke)說情書是一種親密的體...
舊照今評 · 劃時代的挑釁
2018/12/6 — 12:36
【文:李海萍】 隨着時代轉變,攝影已不受拍攝器材所限。手機拍下的照片造就無數網絡紅人,航拍機更帶領大家進入未能想像的畫面。創新科技為攝...
攝影師的挑釁 — 窺視與影像
2018/12/5 — 12:34
【文:Iris Chung Yin Kwun】 拍攝者與被攝者的關係就像「同是天涯淪落人」,波蘭著名導演奇斯洛夫斯基(Kieślows...
《灣仔文法》展覽,作品與灣仔有何關係?
2018/12/4 — 18:33
【文:Krystal Wong】 在11月初結束的《灣仔文法:過去、現在、未來式》展覽中,策展人邀請了18位來自本地及與灣仔有著或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