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郵政總局】歷史建築不只是情懷,而是大城市的動力
Charles Lai 黎雋維2017/4/19 — 9:58
如果建築物有生命,生活在香港的他們可算是折墜。印象中已經不知第幾次,為受到威脅的歷史建築寫文章,而每一次都是帶著送別的心態下筆。畢竟,在食人的香港社會,並沒有緬懷過去的餘地。然而歷史建築是否只是「阻礙發展」,傷春悲秋的文人的情懷?在附庸風雅之外,歷史建築其實是城市發展的養份。沒有歷史的城市,只有追逐功利,行屍走肉的人食人。自上年開始,有消息指政府打算將建於1976年的香港郵政總局拆卸,重建為大型商場和辦公室。秒秒幾十萬上落的中環,40年的歷史算不上甚麼。
今天在香港中環的郵政總局,其實已經是第四代的郵政總局。中環每一次填海,郵政總局都有需要搬遷一次,確保郵局貼近海邊。這當然和郵件依靠海運的原因有關。歷史上,香港一直是東亞郵政和航運的樞鈕。在中共物資短缺的年代,郵政總局似乎也成為港人接濟內地親友的重要一環。周潤發在訪問中提到,自己曾經在郵政總局打暑期工,負責將豬油入鑵,準備郵寄到內地。中環郵政總局和香港人的歷史環環緊扣,標誌着一代人的故事。
郵政總局樓高只有五層,在高樓林立的中環似乎顯得有點兒格格不入。這樣的設計其實和鄰近的康樂大廈(怡和大廈)有關。原本政府打算建造樓高三十層的政府大樓,包括二、三十層的政府辦公室。郵政總局的總承建商為德利建築有限公司,並先後有超過25間公司和供應商參與,並由怡和工程公司,在英國郵政局的工程公司的協助之下,設計和提供當中的郵政機械。
建築設計方面由工務局和郵政局拓展部共同負責,由一位工務局的資深建築師曾廣敏(K.M. Tseng)先生擔任總建築師[1]。據他所指,他於1969年已經開始著手大樓的設計。後來政府決定將中環發展成商業中心,康樂大廈的地皮以破紀錄的地價成交。1971年,發展商置地(Hong Kong Land)和政府達成協議,決定將郵政總局設計成120米,五層樓高的建築物[2]。這樣的一個「貼地」設計,令郵政總局成為了中區的一個異類,和鄰近的大會堂和已拆卸的皇后碼頭,一同成為了海濱的標誌,亦是海濱和煩囂的中區之間的一個不可多得的緩衝。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6 preset
郵政總局的設計,處處可見現代主義建築的特色。五層高的建築之中,每一層都有特定的功能。最低層的地下層,是車輛可以駛進的空間。所有進出香港的國際郵件包裹,以及香港島的郵件,都會送到郵政總局處理。而第二層是最多公眾進出的郵政大堂,以及郵政信箱部分。香港郵政信箱一號,由太古公司在十九世紀租用至今,見證了殖民地的興衰和變遷。這樓層亦和中區的行人天橋系統相連接,變成公共空間的一部分。郵政大堂是一個兩層高的室內空間,在功能之外亦強調了空間感,是一個務實而又不失氣派的,充滿代表性的公共空間。建築向干諾道的一面,其中一層並沒有設置向街的窗戶。這一層的空間是揀信和郵件分類的空間。長條型的樓層平面,似乎十分適合流水作業式的郵件分類工作。1976年中環郵政總局落成時,郵件分類的的機械系統,大大提高了揀信的效率,成為了報導的焦點。當年的郵政署亦特地發行了首日封,紀念新郵政總局的落成。
郵政總局紀念郵票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7 Jul, 1976)
郵政總局開幕時,港督Murray McLehose參觀郵件分類系統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2Aug 1976)
南華早報報導了自動化分類系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1 Aug 1976)
由康樂大廈望向郵政總局,可見到建築的樓板中間有幾個採光及通風的天井。相中右上角正是已經拆卸的皇后碼頭。(1976年)[4]
來自第三代或更早期的郵政總局的建築部分[4]
郵政總局設有地底通道,可以直接裝卸郵件到停靠碼頭的駁船 (1986年11月)[4]
第三代郵政總局裝卸郵件的情況[5]
1976年新郵政總局開幕,派發了由怡和工程公司編輯的紀念冊,詳細介紹了郵政總局的運作以及設施,以及自動化的郵件分類系統
於1976年8月11日,郵政總局開幕。華僑日報特此製作了特刊
金屬鑄造的售賣郵票機,以入牆方式設計,成為了建築的一部份[4]
建築物最高的兩三層,除了辦公室之外,亦有一個密封的保險庫空間,用以儲存郵票。郵政總局在90年代中之前,都有和其他海外的郵政機構合作,營運海外匯款服務。郵政總局的建築,亦肩負了這些郵政功能。郵政總局的建築,在當年是一個劃時代的設計。建築師曾廣敏(K.M. Tseng)指出[3],設計建築時希望保持務實和功能主導的原則。因此外牆並沒有多餘的裝飾,只忠實地反映了室內佈局和功能。設計以功能為上,建築甚至設有一個中央的真空吸塵系統。清潔人員只需將吸塵機的喉管和吸頭接到中央的吸塵系統,就可以清潔地板,令工作更有效率。
如中環郵政總局一樣的歷史建築,以現代主義的務實態度來設計。沒有冠冕堂皇的外表,卻絕對不等如它沒有保留的價值。歷史建築除了可以讓我們去回顧香港的發展史之外,亦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身分、以及涵養。在今日窮得只有錢的香港社會,這些歷史建築是沈默的教材,說明我們城市的過去和我們身為香港人的獨特身分和文化,令我們在資本掛帥的社會不至迷失。這些涵養正是社會發展的方向標。香港社會近年的迷失和燥鬱,或多或少和我們不斷以發展之名,磨滅維繫我們社會的集體性的建築。當這些公共的標記被資本主義以發展之名消滅,香港社會亦只會繼續沉淪於身分的迷失,惘然若失於大時代當中。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6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6 preset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a6 preset
--
註:
[1] 郵政總局新廈今開幕’。香港工商日報。1976年8月11日
[2] Government-HK Land “Pact" Limits New GPO’s Height’. The Star. 12 Aug 1976
[3] ibid
[4] Hong Kong Post. Hong Kong Post Offices and Postal Cancels. Hong Kong: 2014
[5] Hong Kong Public Libr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