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電視、上網荼毒年輕新一代?
腦人家2019/1/15 — 19:44
時不時會聽到有人堅稱,電子產品荼毒新一代。暢銷書《Start With Why》作者 Simon Sinek 曾在節目言之鑿鑿稱科技產品對年輕一代的影響。香港也有調查得出類似結論。聽起上來,電子產品可謂為害極深,但實情又是不是這樣?
先給大家一個簡短答案:不是。
以往已有不同研究研討過電子產品對青少年心理影響。不過不同科學家都各執一辭。即使分析著同一數據,都可以得出不同結論。心理學家 Amy Orben 和 Andrew K. Przbylski 認為,這顯然是不同分析方法所致。兩位學者分析了三大英美數據庫資料,以釐清電子產品應用跟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關係。
New paper out based on a massive sample (n = 355,358) finds that screens explain less than 0.4% of depression AND shows why previous research is deeply flawed - unless you are willing to believe potatoes and eyeglasses are also destroying a generation (Thread 1/13) pic.twitter.com/AF3GP68b94
— Patrick Markey (@patmarkey) January 14, 2019
與一般分析方法不同,Orben 跟 Przbylski 認為現時研究問題源於不同分析方法,因此他們改而利用 Specification Curve Analysis (SCA) ,以 20,000 個不同分析方法檢測同一批、約 35 萬個樣本的數據。利用 SCA ,研究人員即可同時以不同方法分析數據,由此判斷電子產品使用與身心健康之間有沒有關係。
結論?電子產品與身心健康有輕微負面關係。然而,Orben 等人指出,電子產品所帶來的「輕微影響」其實比其他無關痛癢的因素的影響還要低或相信——他們發現不飲牛奶、有食薯仔和戴眼鏡都同樣跟身心健康呈反比關係,以此邏輯,即全部都對身心有負面影響,但從沒有人會認為食薯仔會毒害了一代人。
Orben 亦指出,研究人員怎樣定義使用電子科技,也會得出不同結論。另外,假設沒有恰當的控制變數 (control variables) 的話,也會使兩者關係偏向負向,造成用得越多,身心健康越差的假象。
Or… whether you include good quality controls in the analysis or not. As you see, not having proper controls mak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gital technology use and well-being a lot more negative. (9/10) pic.twitter.com/jPZsg0iKNp
— Amy Orben (@OrbenAmy) January 14, 2019
英國前首相 Benjamin Disraeli 曾說過:「世界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現時似乎未有足夠證據支持電子產品對年輕人有害,更枉論需要新政策處理。但媒體、KOL ,甚至部份科學家已急不及待宣稱有害。這並非是統計學不可信,而是部份科學家根本未有認真檢視數據所致。Orben 再強調假若沒有預先註冊研究方法和假說,部份研究人員可隨意調整數據至合心意結果,似乎就完全違背了科學精神。
報告:
Orben, A & Przybylski, A.K. (2019).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olescent well-beingand digital technology use. Nature Human Behaviour, Published Online. DOI: 10.1038/s41562-018-0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