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與西王母:由神怪之奇到世俗之美 兼談陶淵明〈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二〉
德尼思化2018/10/29 — 10:23
嫦娥
網絡圖片
【文:戈登@德尼思化】
中國神話的演變、流傳,大體可稱作由神聖玄奧而起,再至世俗流行的更替過程。當中最令人熟知的,該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月上仙女嫦娥。
嫦娥早期的文字記錄,可見張衡《靈憲》記載:「嫦娥,羿妻也,竊西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嫦娥原型
我們必須了解,現代流傳的神話都已經不是最原初的版本了,甚至有些是面目全非。
神話並非一成不變,原初即為遠古先民口耳相傳的集體創作。通常中國神話人物的起始,都不是現代所看見的俊男美女,反是符合原始圖騰的野性,半人半獸是非常普遍的形象。
隨著社會審美觀轉變,神話的野性最終會被文明所馴化,轉化為現代文明較能接受之形象。
現代電影劇集中嫦娥的美女形象。
嫦娥到了晚唐,才正式經文人改寫,定型為今日所見的美女形象。到了這個網路時代,遊戲盛行,我們又看見不少神話人物漫畫化,會否又是另一個轉變呢?
陶淵明 〈讀山海經其二〉
玉臺凌霞秀,王母怡妙顏。
王母:中國古代神話人物,西王母。
玉臺:玉山,即為西王母居所,高於雲霞之處。
我們這次讀陶淵明以西王母為題材的詩作,除了文字優美,更涉及原初的神話人物在後世大文學家眼中形象之改變,甚有趣味。
手機遊戲「怪獸彈珠」的西王母形象。
《山海經‧西山經》記載了早期西王母的外表和職權:
「玉山,是西王母之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逢髮戴勝,是司天之歷及五殘。」
西王母原型。
直至後世的《漢武帝內傳》,已經變成美女了:
「西王母扶二侍女上殿,東向坐。年三十,容顏絕世,真靈人也。西王母備天上飲食,出桃七枚,與武帝共食。王母命侍女奏上音樂。」
而在陶淵明筆下的西王母,「王母怡妙顏」,已經不是原本象徵五殘的半神半獸了。有如《漢武帝內傳》世俗化的轉變,是充滿仙氣,長生不老的美女。
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
——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二〉
陶詩提及王西母「天地共俱生」,由原本掌控災難的神明,變為長生不老的仙女,正是神話野性馴化的例子。
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
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二〉
陶淵明對西王母的讚美,她住的地方不止一座山,而是眾山皆為住所。
《穆天子傳》曰:
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之無死,尚能復來。」
高酣,高歌、飲酒。詩人最後說,這種高歌不是世俗之人的語言能夠表達出來。這種旁敲側擊,其實是對西王母更強烈的歌頌,也反映了後人經由野性馴化之過程,塑造了西王母新的位置。
陶淵明 〈讀山海經其二〉
玉臺凌霞秀,王母怡妙顏。
天地共俱生,不知幾何年。
靈化無窮已,館宇非一山。
高酣發新謠,寧效俗中言!
德尼思化:好手雲集,百家爭鳴,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