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之光
原人2020/5/12 — 15:04
美好,留得住嗎?
抬頭望,藍天依舊。入夜,城市卻暗淡無光,曾經人來人往的香港真的變了嗎?還是我們在變。我們每天遇見的故事、走過的街道、眼中的風景,從不是永恆,一切也在改變。
變,一定好嗎?十年一覺揚州夢,過去美好。終於夢醒,方覺我們的生活,不再美好。時間無法回溯,消逝的無可挽回、霓虹燈、老店、唐樓、街道與捉不到的光影顏色。
微電影《霓虹黯色》,演繹香港的故事,霓虹燈下,捉不到戀愛,片中的對白,「美好的事,大家都會一直留住她,而原來大家對美好的定義根本不同」,不正是我們的時代嗎?無可奈何,唯有拼命追趕。
我們都在追尋
卡式錄音帶,舊式的鬧鐘、許美靜的《傾城》,伴隨霓虹燈與旺角的鬧市夜色,《霓虹黯色》鏡下,捕中消亡中的本地情懷。
鏡頭下的香港恍如美國的城市文化學者Jane Jacobs 筆下的街道,她用芭蕾舞形容街道的活潑,人往人來,猶如美妙的舞蹈。街道、小店、招牌,缺一不可,構成香港的夜色。夜幕低垂,車水馬龍,點綴在霓虹燈下,活像舞者的大舞台。
女主角高穎寶是文青少女,酷愛用舊式相機,迷醉夜色璀璨,她跟男主角黎永樂相識在攝影班中。高穎寶愛拍攝霓虹燈,黎永樂則愛拍攝是霓虹下高穎寶的倩影。她們因為拍攝霓虹燈而相知,處身在黎永樂的FF幻想與現實之間,高穎寶就像街道的霓虹燈,可望而不及,最終不敵時代,剩下遺憾。黎永樂只有拼命在當日的霓虹燈下,找尋高穎寶,但物非人非。
我們是否如黎永樂這樣,當失去才去懷念。我們喜愛送別,不論是老店結業前的長長人龍,眾人在霓虹燈被拆的照片留下的表情符號。行動大多停留在消失前,只徙添傷感。
最快樂時刻的正是失去之前,後知後覺的麻木,但換來更痛苦。短片的主題曲《傾城》,回答着黎永樂的痛楚,回應着我們的年代。
「霓虹熄了 世界漸冷清 煙花會謝 笙歌會停 顯得這故事尾聲 更動聽」
香港是有限期。每晚11時,霓虹燈與城市的燈光告一段落,呼應着高穎寶在11時的離去。黃偉文在1997年為《傾城》填詞,反映香港一個時代的逝去,最後的繁華,道盡末世的鬱結,那年日的香港已經不再相同,恍如隔世。
剎那的消失
香港的街道是一輯電影,永遠精采,從不落幕,看樓、看字、看圖案都有驚喜,而油尖旺更是寫照。片中的旺角,夜色閃爍,浪漫迷人,現實的旺角則是樸實,充滿生活觸感。
白天的上海街,天空掛滿五金、工程招牌,簡單的北魏體,清晰易明。招牌塑造社區的性格,戰後,香港步入急速的工業化,不少南來的工匠用雙手搵食求生。那年社會講求實用,美學從功能出發,現代建築進駐上海,唐樓,鐵皮攤檔,市民各師其法,尊重對方之餘,盡量拓展自己的空間。街道是一個工場,亦像一幅廣告版,吸引顧客。
入夜,上海街變得寧靜,而走進尖沙咀,霓虹燈變成城市的名牌,城市的性格。桑拿、飲食、娛樂場所,不夜之城,霓虹燈的色彩見證經濟起飛,生活不再只有工作生存,還有消費娛樂。
招牌是廣告,背後盛載着符號,表面商業宣傳,因其美觀成為街坊的地標,尤其昏暗夜晚上,霓虹燈的光輝,不只影亮街道,也為遊子找到方向。獨一無二的霓虹燈,構成社區的共同記憶,熟悉的感覺。
拼砌的影象
霓虹象徵香港城市的記憶。
近日,銅鑼灣老店蛇王二結業,多天都吸引數以百計市民排隊用膳,緬懷舊夢,蛇王二的霓虹燈招牌高高掛着銅鑼灣的天空,見証當日的繁華,而蛇王二霓虹燈熄滅,五光十色的鬧市黯淡無色,也許我們時代的寫照。
霓虹燈是屬於香港的街道,無奈只有收藏在博物館或丟棄在堆填區。
變,城市的性格,但是我們變得太快,有點陌生。色彩斑爛,各有故事的霓虹燈,自從2010年屋字署推行「招牌清拆令」後,踏上末路,城市以「安全」 的名義,將「文化」逐一清拆。
民間不乏有心人,《霓虹黯色》短片取材自同文的書本,該書作者郭斯恆和團隊,他們用學術方式精細記錄本地文化,將霓虹燈美麗系統性呈現給讀者。他們走遍40多條街道,紀錄500多個的霓虹招牌,當中已不少已作古,包括:著名大金龍、中央飯店的霓虹燈招牌。記錄困難,分析更可貴,作者從字體、圖案、類型分析霓虹燈在香港街道的角色。
書中一句說話:「我們失去的,並不是單單一塊招牌,而是失去了招牌背後所帶出的地方意義。」
香港,像意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名著《看不見的城市》,變幻無常,亦藏存永恆。尋找、記錄、消失,變成香港城市的循環。城市會變,她有時像一位女生,需要我們慢慢的了解。留下記錄,珍惜存在的事物,才找到屬於香港的永恆價值。
香港的城市是一場未完的愛情故事,霓虹黯色,褪色不單是霓虹燈,也是香港,我們的家。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