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雜談(三)好專輯的四種形式與「新樂隊打動人心」悖論
陳裕匡2016/10/10 — 14:11
Runaway Brother — 《Mother》(2015)封套
好聽的專輯,或許可以粗略分成四種:
A)一開始覺得不好聽➊,而你之後覺得好聽➋。
B)一開始覺得好聽➋,然後聽多幾次就覺得不好聽➊。
C)一開始覺得好聽➋,而你確信你之後都會覺得好聽,最後都是覺得好好聽➋。
D)一開始覺得好聽➋,而你聽真過後,又覺得,放耐了還很好聽➋。
如果用➊與➋兩種感覺去區分,簡單能說就是覺得「好聽」與覺得「不好聽」。以上四種情況合共六個➋,但已經有好幾種不同的「好聽」感覺。它們既然有著微小的分別,但由各種➋過渡到➋的變化,都追不回來。我必需強調,四款沒有高低之分。
************
最近在聽俄亥俄州樂隊 Runaway Brother。翻查自己的聆聽紀錄,啊,原來曾經聽過他們,但沒有覺得太喜歡。到現在偶發機會下聽回他們上年的專輯《Mother》時,一聽,就覺得知道喜歡,喜歡到已經超越 A 與 B 的模式,當下已經確認,會趨向 C 或 D 。
我愈喜歡它,我就知道我會失去它。
一支好(或純粹是合耳緣的)樂隊,給你發現時,會有一陣短暫的狂喜。然後多聽幾支歌,你會判定這張專輯,或這支樂隊的很多歌,你都合聽,這支樂隊在你心中已佔有一席之地。(狀態Ⓐ,無關以上四種模式)
然後,你會有點失落(狀態Ⓑ)。因為你終究會對這專輯,甚至這支樂隊的所有歌曲都暸如指掌,懂得背誦歌詞,記得每一個結他的出入位,雖然歌曲的質素,再過一萬年都不會退跌,但再也沒有驚喜(狀態Ⓒ)。
那到底,所謂「愛上一支樂隊」這件事,是令你喜歡上他們,還是會令你對們麻木、感覺不再有趣?如果你知道你會對一支樂隊感到麻目,你還會選擇認識?還是待到有某種心靈成熟程度才去認識?——如果有得選擇的話。
我稱這種情態為「新樂隊打動人心」悖論。
不過,這個悖論的構成,還有美妙動人的一刻:就是介乎狀態Ⓐ與Ⓑ之間,還有一個轉折。
那個轉折,就是「新樂隊打動人心」一事上的完美平衡:你已愛上他們,也確知道很快會對他們熟悉(而非厭倦),但此時此刻,你還未對這樂隊十分了解,例如一張妙極的金曲,聽到一半,下半隻碟,你知道九成九會是你心中的經典,卻將以極新奇、新鮮的姿態,來到你的耳邊 —— 而這個轉折,只有很短時間。大約只有你第一次聽後半張專輯,到你重新聽整張專輯的第二到四次,可是那段時間卻十分可人。接著,你已經記得整張專輯了。
我在 2016 年底,第一次聽上年初推出的《Mother》時,就經歷了以上各種階段。
《Mother》的開首曲〈Harvest〉,前段以較稀疏的結構來營造,歌詞也慢慢滲入,去到後段才加入嚴密的琴聲與結他鋪墊,主音結他手 Jacob Lee 在最後三十秒才緊張地將這張專輯注入巨量的 Emo 元素,拙譯如下:
我為你長出果實,我受你的行為啟發,
但是我真的感到很累,累到整個人被磨蝕掉了。
抱歉,我實在需要好好挖一下那些果實。
你被那裂缝深深地誘捕,
也沒有試圖逃出那種迫害,
(在那個環境中)你只有一把木梯子,但卻選擇焚燒,取一時的和暖舒適。
我為你長出果實,它們成熟了,我知道你也想要。
縫物為了收割,藍色的月亮若隱若現(作者按:也有利用織布機作業通宵達旦之意)。
距離下年六月只有四十三週(應是指下次收割的時期),
但我的視野穿了洞,就如菲林底片的煙頭燒焦痕跡。
其實我整個視野都破掉了,就如同被煙頭弄盲一樣(歌者無法再為重視的人收割和帶來果實)。
在遊樂場我也感到悶悶不樂,
我已失去進步的意識,
所以我應該會在悲觀主義中重生吧。
它真的會害我一生的。
在只講意象不講故事的年青搖滾風氣之中, Runaway Brother 在開首歌已經處理得非常嚴謹。既於描繪上有氣氛營造,也有音樂配合得到,視野穿了洞一句開始激越,表達自己無法再為重要的人帶來果實的無奈。接著的〈Moth〉感覺有連貫之感。
專輯鋪排甚有心思,中段三曲〈Hold Me Down〉、〈Virgin Rock〉與〈Makes You Happy〉有保住專輯性命的作用,因為第四首歌左右的歌曲有點公式化,甚至使用不太適合他們的高音唱法。幸而來到這兒,他們能保有自己混合近年流行新興的 Math-Emo 加上傳統而標準的 Catchy Emo Chop。
如果硬要拿樂隊來對比,可能是早期的 Tokyo Police Club 混合 The Front Bottoms(兩隊都是我很喜歡的樂隊)吧。〈Hold Me Down〉的結構與〈Harvest〉有點似,但前段鋪墊只有一分鐘,以後就變為大開大合的對唱,美男子 Charlie Gunn 與主音的聲線實在匹配。〈Virgin Rock〉就以 La-La-La 式的上口詠唱作開頭,甚為大器,Solo 位亦顯示到他們結他手藝成熟。末尾曲〈Youniverse〉特長編曲,而且內容轉折多變,末段流麗鍵琴更是神來之筆。
行文至此,我應該聽了這張專輯應該超過一百次了。
在「新樂隊打動人心」悖論的公式中, Runaway Brother 經已差不多走完最後的環節,成為我心中的重要部份。難得的是,這支樂隊的另一張 EP, 2012 年推出的《Bedhead》我覺得是十分平庸,然後竟然在三年後推出一張神作。所以絕對不要看輕任何一支樂隊。可惜的是,他們在商業上沒有太成功,而成員們也在 facebook page 放話,似是做完最後一次國內巡演就是關注學業了。聽上去很可能會休團。
Runaway Brother。
當然我沒法確認如果有更鉅大的商業成功,他們或許會走下去?但是放眼各大試聽網站與 youtube 的 live sessions,播放次數確是慘不忍睹。例如我覺得演繹得比 Album Studio 版更激情的 Live From Bad Racket 版〈Harvest〉,就只有 300 多次點擊,比起不少香港樂隊的街頭錄像更少。這是很可惜的,卻又很常見的。或許吧。或許他們其貌不揚,四位成員有三位也架眼鏡,主音更是肥仔一名,沒有被媒體及 KOL 追捧也不是沒原因。可是啊,又不是選男友或者收兵,聽歌而已,給個機會啊好嘛。他們的好音樂還是或多或少地因為外表而窒礙推廣(或許是我多心)?
好吧好吧。其實「新樂隊打動人心」悖論我還未琢磨得十分仔細(不過日後一定會再寫),而所謂好聽專輯的四種形式,我自知分得十分粗疏,未能服眾。今天語不驚人不甘休,純粹只想你聽聽這支我近期大愛的俄亥俄州克里夫蘭樂隊而已。
希望你會喜歡。
(音樂雜談:樂隊作為一個虛構角色、一個朋友,甚至一位情人,三之三)
作者 facebook page One Band One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