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慕尼黑槍擊事件
桑紋錦2016/7/25 — 10:23
德國慕尼黑商場發生槍擊案
昨天的一篇網誌的開頭,我已經初步談了一些對上週五慕尼黑槍擊事件的看法。今天看到電視節目上對此的許多討論, 各界人士大多在說槍支管制, 互聯網內容管制, 電子遊戲內容管制, 等等等等各種各樣管制。但是我覺得, 大家多少有忽略一點, 就是最新調查結果通報中提到的, 肇事的那位18 歲少年, 多年來受到歧視與嘲弄, 四年前曾經在學校裡被人霸凌, 從此患上恐懼症與抑鬱症, 怕見生人。他的精神疾病, 已經有好幾年的治療史, 去年還因為這個疾病住過院。
沒有人是天生的全知全能, 也沒有人生下來就是惡魔。這位開槍殺人的少年, 他自己曾經就是一些社會問題的受害者。作為一個外國人, 小小年紀就因為身份和背景受到過語言暴力的傷害。其實很多時候語言暴力比肢體暴力更為傷人。他受傷以後, 恐怕也很少人給予過足夠的關心和心理輔導, 恐怕連他的父母都沒有下足工夫去安撫他幼小的心靈, 給予他正確面對這個世界的種種殘暴和缺憾的勇氣和力量。十四歲時遭遇的那次校園霸凌, 恐怕是致命的。恐怕從此他對這個世界的觀感徹底扭曲。藥物或許可以使他暫時平靜, 但是他的心或許再也難以感受這個世界上的溫暖與美好。年幼的時候別人漠視他的痛苦,後來他可能也會忽略了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造成的痛苦。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開槍殺人,以極度錯誤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自己的 “力量” 的最後一刻, 仍然是在別人的言語侮辱中度過。
我不是在替兇手開脫罪責, 也不是說槍支管制等等這些事情不重要。槍支管制, 電子遊戲內容管制等等固然重要, 但不是關鍵。最關鍵還是要在社會上更加深入廣泛地倡導尊重他人, 不因國籍, 種族, 宗教信仰等等原因歧視別人。最好能像嚴禁肢體暴力那樣嚴禁語言暴力, 在中小學校里杜絕霸凌現象。而這些, 光靠法律法規恐怕是不夠的, 畢竟警察不可能時時刻刻監聽人們都在對別人說些什麼, 有沒有在言語上欺負別人。法律法規力不能及之處, 還須靠教育。
知識技能的培養,既使小孩獲得謀生能力, 也使小孩獲得在社會上被人尊重的能力。而愛的教育, 除了教育孩子們不要歧視,不要語言暴力之外, 還要教小孩子們熱情對待他人, 凡事多多將心比心。說教其實很無趣, 所以這些愛的教育, 情感教育怎樣去做是很重大的課題, 需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究, 去推行有效的措施的。一顆被愛灌溉長大的心靈, 才有可能懂得去愛別人, 愛社會。
國民素質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繁榮興盛的根本所在。教育不光改變個人命運, 更能左右國家未來。個人認為政府的各部門中, 最重要的其實是教育部, 全國最有才華的人應該到教育部去服務。
直到今天我還是原則上擁護德國的難民政策, 只是覺得, 難民入境以後的歸化照顧, 除了提供溫飽之外, 還需追加大量人力物力去幫助新移民們移風易俗, 改變思想, 幫助他們建立對德國價值的認同。這一點不能掉以輕心, 否則後患無窮。同時, 媒體上也要時時提醒國民, 保持開放和寬容的重要性。
想起以前譯過的一首德語詩歌《日常奇蹟》:
有時,我感到恐懼。
有時,我心裡有氣。
有時,我勃然大怒。
有時,我沒有朋友。
有時,我沒有信心。
有時,我沒有勇氣。
但是有時,有人忽然過來
問我: “來,你,你怎麼啦?”
——漢斯·孟慈
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和愛護,不啻是日常生活中治愈心靈創傷,彌合社會裂縫的奇蹟。我們必須保有讓這種奇蹟發生的能力。謝謝閱讀,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