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獲 2018年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專題特寫優異獎
立場報道2018/6/14 — 13:35
亞洲出版協會(SOPA)「2018年卓越新聞獎」結果昨晚公布,《立場新聞》憑記者何桂藍報道〈【北進.未竟】「雨傘運動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國失去了陳健民」〉,奪得「卓越專題特寫獎」優異獎(Honorable Mention)。
亞洲出版協會「卓越新聞獎」,被譽為「亞洲普立茲獎」,一直獲公認為亞太地區新聞業界最負盛名的獎項,評審委員會由 100 多名來自區內重要傳媒及殿堂級新聞院校的評判組成。
《北進.未竟》為《立場新聞》香港主權移交20週年專題,訪問兩名在回歸前後一直在中國大陸深耕的香港學者:港大法律學院前院長陳文敏,與中大社會學系副教授、佔領中環發起人陳健民,反映在商業、金融、流行文化以外,香港如何乘特區的特殊地位對中國大陸施加影響,宣揚法治、公民社會等普世價值,這份影響又如何隨兩地政治矛盾激化而被扼殺。
在〈【北進.未竟】「雨傘運動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國失去了陳健民」〉中,《立場》爬梳陳健民為中國大陸引入、組織、教育「公民社會」的過程,呈現香港在回歸首二十年內的獨特角色,陳健民的個人經歷及感受,與中港公民社會關係的變化交互穿插,從多角度補全中港公民社會互動的不同面向,兼具細節描寫與宏觀的趨勢分析。
得獎作品介紹
「主權移交」20週年為2017年香港媒體重點關注的新聞事件,報道多集中探討香港在不同方面(尤其政治及表達空間上)的變化、香港是否越來越「大陸化」等以香港為本位的報道。但在年輕一代對中國大陸越來越疏離、對大陸社會生態越來越不理解、不再關注維權運動、並唾棄「建設民主中國」等舊世代綱領的年代,《立場》希望能夠從一個較少被提及的視角,向讀者介紹香港在宣揚普世價值上,對中國曾經有過的龐大影響力。
報道詳述陳健民如何推動大陸公民社會發展,但極力避免將其描述為港人既定印象中,「教育」大陸社會的施予者、幫助者角色,著重呈現中港之間交流、互動的雙向過程,亦不迴避陳健民如何因應中國當局的管控鬆緊而調節、妥協的策略計算。
除了中港公民社會的相互促進,以及佔領運動引發北京政府箝制中港民間交流、對中國公民社會的連帶打擊之外,報道亦透過描寫陳健民的心路歷程,折射香港一代知識份子對中國大陸的情感與身份認同,如何從不證自明的民族認同,演變到因政治與價值信念分歧而無奈疏遠。
我們還有其他優秀作品…
除了得獎作品外,《立場》過去一年亦炮製了不少出色的專題報道、人物專訪(詳見下列名單),如果你希望繼續看到這些報道,請以實質行動支持我們走下去。
人物專訪
守護禾田的稻草人 只望為困苦的人說公道話 — 專訪林建誠(上)
處處受制的中國採訪 香港記者還能如何堅持報道? — 專訪林建誠(下)
【專訪 · 上】是巨星更是印度良心 阿米爾汗:You have to do what you have to do !
【專訪 · 下】阿米爾汗:對人生最重要事情「永不妥協」 夢想去除世人心靈的恐懼
【專訪】at17 由拆夥到重組的 2875 天 一個香港流行音樂求存的故事
專訪東京大學教授松田康博 分析習近平永續:現在中國的狀況很可怕
【專訪】新任主席的第一天 戴啟思:就算政府希望林定國當選而不是我 都得忍受
休止的組合,未死的廣東歌 — 專訪 C AllStar「第五人」阿簡
全部人物專訪見此
專題報道
全部專題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