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cut 有線
休班記者2020/12/1 — 18:19
網絡圖片
有線新聞部大裁員,及後中國組全組,以及國際、港聞、財經部組長總辭。瀟灑清脆齊上齊落 cut 有線,不似泛民扭扭擰擰,盡見記者風骨,自然值得尊重。面對打壓及染紅,有何出路?
有線新聞一直堅守新聞客觀持平,多年來被行內視為其中一個標準及參考,《新聞刺針》更是出色的調查節目,相信大地震後該台亦很難維持原有水平。
持平的主流媒體已所剩無幾,加上社交媒體演算及種種原因,大眾已愈來愈不信任主流媒體,並由被動化為主動,流向網媒、自媒體或爆料頻道。可是,質素參差不齊的頻道,卻會讓汲取資訊轉趨兩極化,例如左右之爭。
有危自有機。對記者而言,傳媒行業轉向網上是不爭的事實,記者需在新環境下適應市場。資深記者及人才四散,出路不外乎有四:
第一、 放棄轉行
第二、 投身《蘋果》或《立場》等其他媒體
第三、 另起爐灶設立新聞平台
第四、 加入新興網媒
後兩者雖冒險,卻對大眾及新聞界有莫大裨益,亦是可行的雙贏局面。另起爐灶意味多一把聲音予大眾選擇;加入新興網媒,對這些人手及經驗不足的媒體而言,這班記者自然是不可多得的珍貴的資源,更可提升媒體質素。
當然,要有足夠資金才能聘請這些記者。這自然要依靠不同媒體的發展,以及大眾「課金」支持。資訊和文字有價,無人會認為一集《新聞刺針》不用時間金錢,但又有多少人願意支持?
與其只「課金撐蘋果」,不如支持其他有心的媒體,讓香港的言論百花齊放。
「只有自由而不受牽制的新聞,才能有效揭露政府之弊。」(Only a free and unrestrained press can effectively expose deception in government.)美國著名前大法官布萊克(Hugo Black)如是說。
(編按:作者並非《立場新聞》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