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3/23 - 21:02
Spotlight — 香港傳媒的理想與現實
《SPOTLIGHT》劇照
作為本年度奧斯卡最佳電影,《焦點追擊(Spotlight)》在香港票房算不上大收,卻在記者圈子引起了極大迥響:熱誠的新聞工作者,在沒有時間壓力,不受外界干預和旁務騖下,花近一年追一隻「故仔」,最終發掘出真相。
但殘忍的是,理想和現實往往差距甚遠。
高層頂住壓力?
《Spotlight》的理想世界中,傳媒高層頂住來自體制(教會)方面的壓力,對教會的明言暗示,一副I don’t give a shit的態度;在香港?未必真的會「跪低」(也可能會),但恐怕會各下屬表達「要平衡」、「要小心」,高層才是真正的「壓力源」,他們最怕得失的並非讀者觀眾,而是廣告商和商界,和比他們更「高層」的高層。
資深記者群策群力偵查?
資深記者早就是稀缺資源了,各家傳媒機構的人員組成,都是一群四十上下的「老細」,在辦公桌指導一大票初出茅廬的「新鮮人」,然後過兩三年,新鮮人換成更新鮮的,「轉行」才是香港記者的終點;現在5、6年年資叫「資深」,待得10年的,早就各散東西,在不同的範疇做個「小隊目」了。一群「資深記者」組成「偵查組」?睇戲睇得多,現實未見過。
專職偵查隊,專心偵查?
傳媒愈來愈少花心機時間做偵查,就算名義上有偵查組,都往往一身兼數職,手上在查一件事,同時又要處理日常新聞顧這顧那。加上近十幾年傳媒不斷cut budget,人手已經是可接受的下限(甚至超出下限),應付daily已經足夠累,專職調查隊,只是小數傳媒的「奢華」配備。
花一年時間查「一件事」?
別玩啦,每天都要「填版」(「生產」報導填滿報章版位)、滿足airtime,就算真的「有偵查」,都有「硬指標」:一年查一隻?一個月一隻就差不多。
偵查未到最好結果,寧願hold住也不怕被人「截糊」?
實情是,香港「老細」最怕「甩野」,世上最大的危機是「人有我無」,偵查未到最理想結果,寧願不出?更多的是怕「執輸」,結果急急腳出。
《Spotlight》令一眾行家「反應好大」,其實是種不幸。
因為《Spotlight》展示了新聞工作者希望遇到,最理想、最夢幻的工作環境和經歷,但大家都明白,《Spotlight》雖是真人真事改篇,但那個地方,並不叫做「香港」。
帶頭盔一下,不是說香港從來沒有好的偵查人才和報導,只是我們面對的現實,和電影中的理想,有如天壤雲泥。
後記:也有時即使有好的偵查報導,impact足夠大影響足夠深,見街不足幾小時,也很快全行皆「炒」。(「炒」者,改頭換面,直接再寫一次也,較佳的是「跟」,看看有甚麼後續可以跟進)
更有甚的,會在content farm看到一模一樣的報導,沒有出處沒有來源,然後爆like比原文多得多。
在瘋傳的世代,誰把事情查出來,who fucking 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