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恐龍與未來科技
讀者投稿2020/5/24 — 13:08
「友善」的人工智能產品 -- 加拿大滿地可酒店的送餐機械人(作者提供
【文:陳秀玲】
我是現代恐龍一族。
信用卡早已棄用,以現金支付衣食住行等費用。
手機也不用了。
「吓!你冇手機?」
是的,我沒手機,不用 WhatsApp,WeChat,支付寶...。我是恐龍。
早年在歐洲一個扒手猖獗的城市丟失了公事包,內有手提電腦、手機、信用卡。開始感到「物」之煩惱,慢慢地,進入「現代恐龍」的生活模式。
對我來說,使用信用卡的麻煩抵銷了它的方便,而信用卡保障收費者多於消費者。
我常在旅途上,每月要花很多時間核實信用卡月結單。有疑問的簽帳,要花更多時間去跟進。恐龍式生活沒有這煩惱;現金交易,貨銀兩訖。
電子貨幣也不用。
簡單地說,電子貨幣以個人私隱龐大的代價換取電子付款一點點方便。
1997年推出「八達通」儲值卡,大家對儲值車票、乘車折扣等優惠甚為歡迎。後來,營運商在用戶不知情下,把用戶的個人資料供給其他公司。
最難接受的是,八達通的「服務供應商」沒有保障儲值卡使用者的責任條款。你何日何時何地在便利店、快餐店、超級市場買了什麼,「服務供應商」在沒經你同意下,可以披露這些資料。
未來科技如人工智能科技(artificial intelligence),恐龍更接不上軌。
「友善」的人工智能科技,我可以理解。
近日,在加拿大滿地可市一酒店認識了負責送餐到客房的機械人,據說是全加拿大唯一被酒店「聘用」的機械人。機械人根據操作程式設定,自乘電梯到指定樓層抵達訂餐客房;客人打開機械人頭部蓋子,自行取餐。
這款美國研發的機械人是美國醫院裡的好幫手,分擔了醫護輔助員的工作,卻沒取代任何人的職位。
「不友善」的人工智能科技,莫過於「人臉識別」技術。走在街上,經過一條電燈柱,內置程式把你攝進去,做臉容分析,記錄,儲存。
現代人的生活日常已飽受閉路電視、行車記錄攝影機、手機等全方位記錄,並習以為常,「人臉識別」這種不友善的未來科技只會令人更不安。
也有人爭辯說,你不做壞事,怕什麼?
當然是謬論。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都不是幹壞事,但絕不代表可以任由別人拍攝,分析,存檔,使用。
誰願意讓電燈柱上的「人臉識別」科技,把單純的日常變成未經授權的「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