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胎教養胎
傑醫師2016/6/25 — 9:00
via pexels.com
在診所,表現得寬容快樂的父母,其子女也聰明善良自制,表現得急燥易怒的父母,其子女情緒也較難安撫,和多有夜寐不安。這與後天教育有關,但也不可忽略懷孕時的影響。
兒童是社會未來,希望他有好生活和成就是人之常情。培育下一代不是簡單課題,準備了千百種嬴在某某某上,最後可能都敗在自己手。與其談如何令小孩勝人一籌,不如先避免自己做錯事,對小孩身心種下壞種子。
懷孕時要脾氣好,不急不燥
中醫安胎不止著重母體健康,還注意精神狀態:
子居母腹,以母氣為氣,以母血為血,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善心生,則氣血清和,而子性醇,噁心生,則氣血渾濁,而子性劣。
所以懷孕時,母親要心情平和,少發脾氣,否則女王生公主,理所當然。
另外中醫有「外像內感」之說,即看見的東西會影響母親情緒氣血,母子連心,影響胎兒,所以懷孕時看打鬥恐怖片也不宜。另外,「絕其嗜欲,使心靜於內,…即胎教之道也。」
病或懷孕時想吃甚麼,就是身體需要甚麼?
中醫的確有此理論,但只是其中一個參考條件,不要放大。
本已飽餐,還要食 cake ,剛剛說肚不適,又計劃海鮮餐,這些例子太多,用常識判斷就可。都巿人,物慾強,個人願望與真正須要互相違背時,欲望的力量往往戰勝身體真正需求。
多數「我想點點點」,只是滿足心中貪婪慾望,而不是聆聽身體需要!
懷孕時,口味突轉,參考性較大,但若只是延續或放大過去的喜好,就可能是意志薄弱,有藉口就借題發揮的表現。
運動休息遠勝服藥
這個常識可用於大部份病,除了習慣流產、不孕或月事有很大問的人外,一般女士只要在懷孕前半至一年多,改好生活習,就不用服藥調理。
相反每天如舊夜瞓、發脾氣、食垃圾,再多藥,效也不佳。
培育小孩跟做善事一樣,只靠熱誠或愛心,但智慧不足,往往會好心做壞事。雖然家長都用心計劃,但項目太多,裝備很多新功能,忘記基本性格設定,只會顧此失彼,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