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說歷史 — 從《海賊大亨》看近代日本歷史
Martin Yim2017/5/10 — 11:09
背景圖片來源:《海賊大亨》劇照
發展滿州與奇美拉的死滅
國岡鐵造的生命軌跡長久1,由明治,大正到昭和,合共 95 年。其石油販賣生意,從北九州門司港至全世界,當中緊扣近代日本歷史發展。究竟國岡商店如何在瞬息萬變的國策中生存?
1915 - 1917 年,國岡與長谷部屢次前往滿州,向滿鐵推銷經調配的車軸油。含蠟成份少的國岡配方勝出,原因是在酷寒天氣下,其車軸油不會凝結。此油則命名為「滿二號車軸油」。電影中有關滿州的片段就此結束。其實,這改變不了歐美石油公司控制市場的局面。 1930 年代末期,日本自給自足的石油比率只有 7% ,從美國與荷屬東印度進口量為 90% ,供給日本內需市場由 Rising Sun 與 Stanvac 掌握,比率達 60% 2 。
一滴石油一滴血。可是,日本政府及軍隊的謀算與實際情況背道而馳。為了將東三省豐厚資源私有化,軍隊自行其是的行經一發不可收拾。關東軍謀殺張作霖三年後,策動 918 事變,領溥儀「回鑾」,成立如奇美拉般的滿州國。五族協和,皇道樂土乃自欺欺人的謊言,以建立補給地為實才是傀儡國賴以生存的主因。滿州國政府架構按著日本政府形態仿造。 1932 年,各省包括大藏省,司法省,內務省派遣超過 400 名官員前往滿州國任職3,配合關東軍及財閥,運轉此政府。
南滿州鐵路株式會社本社
產業開發乃首重要務。關東軍與鯰川義介合作,成立滿州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壟斷鋼鐵,煤炭,軍工業生產。然而,石油業法在 1934 年實施後4, 1935 年滿州亦實行石油專賣制度,試圖將外資石油公司持份額度降低至 50% ,引來極大的反彈。出光佐三反對此制度,不過,他透過其店面,協助滿州石油販售製品。除了產業開發,滿州國還有拓殖移民,北部開發等行政舉措,在這大實驗場試行。回流的官僚將滿州國的企劃政治轉移至本土實施,如土地綜合開發計劃,米穀管理法,還有否定議會政治的取態等5。日滿兩國不是「共融」,而是指導者與侍奉之主從關系,結果是走向敗亡的死胡同。
兵凶戰危下的石油管理
隨著日軍在中日戰爭中陷入泥沼,確保穩定石油來源成為重要課題。 1940 年 9 月,三國軸心成立。未幾,近衛政府決定南進計劃,進佔法屬印支半島,美國則以全面石油禁運回應,這也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日軍其後進攻英荷等國的殖民地如馬來亞,荷屬印支,企圖穩握原材料供應,這如意算盤卻打不響。例如,婆羅州內的 Balikpapen 油田,在日軍進佔前被全面炸毀。 1943 年,日本南方石油生產目標也是 1940 年的 75% 左右6,實際上則偏差不少。自從聯合艦隊在太平洋戰場接連受挫,美軍逐步奪回制海,制空權。美軍艦隊無限度擊沉往返日本與南海的運輸船(包括糧船,油輪),以資源封鎖日本。即使出光興產員工長袖善舞,以十分之一的人數管理南方軍民用石油7,可運回本土的也寥寥可數。
巴厘巴板(Balikpapan)
韓戰景氣與伊朗合作
日本戰敗後, GHQ 進駐。當時黑市充斥,物價飛漲。銀行家道奇的調控雖可平抑通漲,但企業缺乏資金,產業呆滯。出光興產的海外分店全數喪失,為了重新販賣石油製品,便派遣員工清理海軍油槽。結果獲得 29 間店面,售賣民用石油。當時,歐美石油巨頭透過與不同會社簽訂提攜合約,控制市場8。出光興產則選擇獨資營運。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鮮半島爆發戰爭。韓戰卻為日本經濟帶來轉機。基於地緣便利,美國接近 20 億美元的軍需品訂單,激活市場,帶動企業投資,使日本步向復甦之路9。出光興產在韓戰景氣時獲利不少,由於峻拒政府石油管制體系,生存空間逐漸被收窄。
伊朗革命又為這特立獨行的企業注入希望。 1951 年,摩薩台 (Mohammad Mossadegh) 上台後,立刻將英伊石油公司 (Anglo-Iranian oil company) 國有化,此舉觸怒英國。英軍艦艇封鎖波斯灣,主要是禁止運油輪進出阿巴丹港 (Abadan) 。至於美國對石油國有化不置可否,一是舉措強硬,會將伊朗推向蘇聯陣營,二是可插手伊朗豐厚的石油資源。出光興產派出日章丸前往劍拔弩張的波斯灣,成功將精煉的石油製品運回日本。 1953 年,摩薩台首相被美國扶殖的巴列維 (Pahlavi) 推翻,國際聯合公司成為伊朗石油的新主人10。出光與伊朗的合作關系不足年半,便草草結束。
伊朗阿巴丹港
不用簽到簿,不設立退休年齡,這管理思維於現在可能是匪夷所思,視員工為家人的國岡鐵造,卻能帶領商店渡過種種難關。這個被稱為海賊的男人,致力反對石油統制,崇尚自由貿易,甚至於1963年短暫退出石油連盟11。綜觀此人一生,可謂在石油世代中,近代日本歷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