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西補選票站數據分析
蔡子強2018/11/30 — 14:04
陳凱欣、李卓人、馮檢基
【文:蔡子強、陳雋文】
九龍西補選結果塵埃落定,今次選舉事務處效率值得一讚,票站數據於星期一中午便已經上載和發布,大家心裡的一些疑問,例如李卓人落敗,究竟是在哪些階層失利?民協以及建制派政黨會否因不同理由而「hea 選」?年輕人是否繼續沒有出來投票?就讓我們以票站數據來揭盅。
表 1:補選結果省覽
得票 | 得票率 | 得票 | 得票率 | 得票 | 得票率 | ||||
今次補選 | 李卓人 | 93,047 | 43.3% | 陳凱欣 | 106,457 | 49.5% | 馮檢基 | 12,509 | 5.8% |
3 月補選 | 姚松炎 | 105,060 | 48.8% | 鄭泳舜 | 107,479 | 49.9% | |||
差距 | -12,013 | -5.5% | -1,022 | -0.4% |
不同住宅和收入水平社區選票分布
先看住宅類型,從表 2 中可見,李卓人 vs 陳凱欣的選票分布模式,與泛民 vs 建制的傳統選票分布模式接近,那就是泛民中產屋苑佔優,而建制則公屋佔優。
三月補選泛民派出的是形象中產專業的姚松炎,今次則派出的則是勞工色彩濃厚的李卓人,那麼這個變動又究竟對泛民得票有沒有影響呢?
相比姚松炎,李卓人在中產屋苑得票跌了 5.64 個百分點,較他在公屋跌了的 4.46 個百分點為多,但與整體跌票情況差異其實並不太大。有趣的是,李卓人在中產屋苑和私樓的失票,陳凱欣似乎未見得益,反而是被走基層、民生路線的馮檢基所接收。
表 2:不同類型住宅社區得票分布
票站數目 | 李卓人 (相比姚松炎) | 陳凱欣 (相比鄭泳舜) | 馮檢基 |
私樓 [40] | 43.72% (-5.48%) | 49.69% (+0.20%) | 5.19% |
公屋 [10] | 37.93% (-4.46%) | 54.06% (-2.37%) | 6.74% |
大型中產屋苑 [7] | 49.48% (-5.64%) | 43.76% (-0.10%) | 5.21% |
九龍西整體 [73] | 43.30% (-5.51%) | 49.54% (-0.39%) | 5.82% |
[ ] 括號內為票站數目;( ) 括號內為百分點升跌
如果換成以收入水平來計,從表 3 中可見,李卓人也是在高收入社區失票率比較多,跌了 6.69 個百分點,較低收入社區的 5.35 個百分點跌幅為高,但當然差異也不是真的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以為李卓人身為勞工代表,就該更受基層支持,但問題是,申張勞工權益,是否就一定保證可以拿到基層票呢?其實,很多基層選民,投票時似乎更在乎對方能否提供到種種社區服務(包括「蛇齋餅糭」),而多於申張勞工權益,因此李卓人其實並未有優勢,不單在公屋區的得票率,如泛民般一貫輸給建制派,37.93% 對 54.06%;在低收入社區,也輸 42.00% 對 50.67%,且就算比起上次背景中產專業的姚松炎,也不見得有何特別優勢。
陳凱欣,就如建制派一貫的得票模式,呈 ∪ 字型,那就是贏了最窮和最有錢,輸了中產,相反李卓人,就如泛民一貫,呈相反的 ∩ 字型。
表 3:不同收入水平社區得票分布
收入 | 李卓人 (相比姚松炎) | 陳凱欣 (相比鄭泳舜) | 馮檢基 | |
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中位數 | < 20000元 [52] | 42.00% (-5.35%) | 50.67% (-0.72%) | 6.03% |
20000-40000元 [16] | 48.17% (-5.60%) | 45.14% (+0.16%) | 5.24% | |
>40000元 [5] | 43.68% (-6.69%) | 49.98% (+1.60%) | 4.97% |
[ ] 括號內為票站數目;( ) 括號內為百分點升跌
民協及建制派政黨樁腳區表現如何?
選前一個懸念,就是民協始終由馮檢基所創立,雖然馮已經退黨,且民協亦議決今次補選支持李卓人,但會否「手掌是肉手背都是肉」,因而沒有盡力幫李卓人助選呢?
從表 4 可以看到,李卓人的得票率,亦真的在民主黨的樁腳區比起民協的樁腳區要好,是 47.18% 比 43.88%,但如果比對三月馮檢基沒有參選,今次馮檢基有參選,民主黨的樁腳區得票率跌了 7.39 個百分點,相反民協的卻只跌了 6.99 個百分點,似乎又不能苛責民協。
至於馮檢基,在民協的樁腳區拿到 8.23% 得票率,相對在民主黨的只拿到 6.28%,但馮在民協的地頭較強,也是可以理解的。
表 4:不同政黨樁腳區表現
票站數目 | 李卓人 (相比姚松炎) | 陳凱欣 (相比鄭泳舜) | 馮檢基 |
民主黨 [5] | 47.18% (-7.39%) | 45.34% (+0.90%) | 6.28% |
民協 [7] | 43.88% (-6.99%) | 46.55% (-1.41%) | 8.23% |
民建聯 [17] | 41.42% (-4.82%) | 52.24% (-0.25%) | 5.00% |
經民聯 [26] | 43.14% (-5.01%) | 50.28% (-0.27%) | 5.26% |
九龍西 [73] | 43.30% (-5.51%) | 49.54% (-0.39%) | 5.82% |
註:因票站劃界不同,沒有計算 G02 馬坑涌、G03 馬頭角及 G14 海心三個票站
[ ] 括號內為票站數目;( ) 括號內為百分點升跌
說開馮檢基再說一點,馮的根據地在深水埗,但從表 5 可以看到,他的票源並不只局限在深水埗,他在深水埗有 7.63% 的得票率,但在油尖旺和九龍城都有 5.03% 及 4.52% 的得票率,並不太差,我相信有一些因為諸如勞工議題理由,而不想投票給李卓人的泛民選票,都大有可能投了給他,例如在相當中產的又一村和「西九四小龍」,他分別竟然有 6.22% 及 6.66% 的得票率。
表 5:三個大區選票分布
李卓人 | 陳凱欣 | 馮檢基 | |
油尖旺 | 44.18% | 49.39% | 5.03% |
深水埗 | 43.17% | 47.79% | 7.63% |
九龍城 | 42.90% | 51.37% | 4.52% |
選前另一個懸念,就是民建聯和經民聯,會否擔心「多個香爐多隻鬼」,幫了陳凱欣「抬轎」讓他當選,讓九龍西有四名建制派議員,因而有人滿之患,迫得下次換屆選舉有人要被勸退,因而在今次補選留力甚至「hea 選」呢?
從表 3 可以看到,無論是民建聯和經民聯,有樁腳區表現都十分理想,得票率幾乎沒有下跌,所以兩黨並無留力或「hea 選」之嫌。且讓人驚嘆的是,建制派選舉機器運作流暢純熟,就算換了個新人,選票照可以搬出無礙。
年輕人有沒有出來投票?
選前筆者在本欄指出,三月補選投票率大幅下跌,當中以青年(18-39 歲)跌得尤為嚴重,且是愈年輕下跌得愈犀利。以九龍西為例,相比中、老年下跌了 12 和 9 個百分點,青年卻下跌了 22 個百分點!泛民選情為此重傷。
那麼,今次年輕人又有否重新出來投票呢?
有關不同年齡層的投票率數據,通常選舉事務處要等幾個月後才會發布,這一刻我們只能看一些較間接的資料。筆者看過九龍西 18-30 歲選民比例最高的 15 個票站投票率變化,大致上變化不大,但因篇幅關係,有關附表就不列出了。詳細情況要等選舉事務處發布了有關數據後,筆者會與讀者再分析。
原刊於 11 月 28 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