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拉布」掩飾下修訂《議事規則》的「閹割」立法會勾當!
陳國權2017/12/12 — 17:47
2017年12月12日凌晨,多名市民在立法會外紮營,反對守改議事規則。
當前香港政壇時局可謂一片污煙漳氣,親共和建制派人士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鼓動下,深深感受到習大帝的張狂和共產黨的囂跋,對處理香港事務的心態早已「投誠歸邊」,只曉得緊隨和配合內地政策掌控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放棄應有的理性態度,以至僅存的一點良知。 因此,建制派議員在所謂「反拉布」旗幟掩飾下策動了這麼一場修訂《議事規則》勾當,目的就是要「閹割」立法會應有的職能!
本來藉修訂《議事規則》而削弱立法會功能實在茲事體大,對香港未來政局,特別是議事堂內的政治生態,影響深遠而貽禍無窮,可是,筆者綜觀事態發展至今,以為整體香港社會對此事的迴響和反應,可說還是不合常理的冷感和沉靜!
建制派利用一般香港人沒有深究情事始末因由的自然反應,把過去的「拉布行動」不斷醜惡化和污衊化,然後高舉「反拉布」斗大的三個字招搖,吸引不少頭腦簡單的人鼓掌認同。 這種避重就輕,以至顛倒是非以圖瞞騙社會大眾的政治宣傳手法竟然可以得逞,難免令筆者十分擔心。 建制派議員巧言令色的口說一套謊話,而且又耍出一套狠辣招式的拳腳,意圖「趁火打劫」。 所謂「趁火打劫」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在泛民六位議員被DQ後趁勢打壓議會內的泛民政治力量,其二是在「反拉布」虛招下徹底「閹割」立法會的合法職能。
早前「學術自由學者聯盟」發起「反對立法會修改議事規則,以削弱其議政及監察權力」聯署行動,旨在響起警號,喚醒香港人對此事足以造成嚴重政治後遺症的關注。 細看建制派議員提出的修訂內容,重要的部分與「反拉布」其實完全無關,包括:「負責審議法案修正案的立法會全體委員會階段的法定人數,由現時全體議員一半(即35人)降至20人」,如此減少合法參與人數的建議明顯削弱了立法會決議的代表性和認受性;反之「將提交呈書的門檻,由20人 提高至全體議員一半(即35人)」,因此在建制派佔有多數議席的情況下,這樣的建議實際上致令更難通過成立專責委員會監察政府運作。 如此舞劍的項莊,路人皆見!
筆者明白,在「形勢比人強」的政治現實下,儘管民主派議員一直力圖掙扎反撲,可是立法會內親政府的舉手機器必然發揮足夠力量,通過修訂《議事規則》議案,對此已無懸念。 不過雖然如此,香港人必須清楚認識此事的是非黑白,不容既輸掉議事堂內的鬥爭,也同時賠上政治道德倫理的正確論述,陷香港民主派人士於不義。
面對妖魔當道,群鬼橫行的時局,要保持頭腦冷靜和思路清晰並不容易。 筆者對於廣場大媽、維園老伯,以至享用過蛇齋餅粽的一般民眾盲目反應並不著意、介意和憂慮,因為他們早已習慣於和應親共和建制派人士的指鹿為馬和附從心態,見怪不怪。 可是,對於關心香港未來的有心人,特別是老師、學界人士、中產階層和年輕學生,筆者還是抱有莫大的期望。 雖然「霸王硬上弓」閹割立法會一事已成定局,筆者認為抗爭行動還是必須延續下去,並且呼籲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一代,按各自的情況和條件響應和參與! 可以發聲的,請發聲;可以站出來的,請站出來;可以走上街頭的,請走上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