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華:嘗試將「香港人」身分作教條式定義 實在毫無意義
立場報道2016/4/10 — 11:45
曾俊華在檳城酒店與故人(中)相遇 (相:財爺網誌)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今日在其網誌中,以自己的經歷作為例子,說明社會上有人嘗試將「香港人」這個身分作出教條式定義,最後肯定不會得到實在的結論,相反只會挑起永無休止的矛盾和爭拗,實在毫無意義。
他在題為「奇遇」的網誌中指,以自己的出身做例子,指自己家鄉在廣東台山,父母原打算經香港往美國,但到港後移民手續遲遲未能完成,結果在這裏一住十多年,曾俊華便在這期間出生,直至六十年代中期,才舉家移民美國。若他們當年如期赴美,曾俊華一家就會成為土生土長的美國華僑。
曾俊華認為,
香港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像我這種因着人生偶然,在香港出生、成長,然後往返於世界各處的例子實在多不勝數,甚至可說是一種香港常態。這些人不論是來自廣東、上海、福建抑或國內其他地方,都可以帶着自己的文化、方言、信仰和生活習慣,安然在香港落地生根,不同的生活形式在香港兼收并蓄,使我們的文化變得更加豐富。
所謂「香港人」這個身分,亦因着這個背景而成為一個流動而立體的概念,無論你是「潮州佬」、「上海婆」抑或「台山阿伯」,會否講純正的廣東話、吃廣東菜、唱廣東歌,都不會成為一個人作為「香港人」的障礙。今天社會上有一種聲音,嘗試將「香港人」這個身分作出教條式的定義,強要辨別誰「是/不是香港人」,忽略了香港社會長久以來的多元本質,實在令我摸不着頭腦,而這種爭論,最後肯定不會得到實在的結論,相反只會挑起永無休止的矛盾和爭拗,實在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