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古知今,看清當權者的無能和不濟
香港革新論2016/2/12 — 19:38
《1966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
【文:方志恒(香港革新論主編)】
1966年4月九龍騷動後,港督戴麟趾在5月4日宣布成立「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成員包括首席按察司何瑾爵士、香港童軍總監羅徵勤、香港大學前校長賴廉士爵士和律師黃秉乾。此委員會是港府首次根據《調查委員權力法例》,所委任的獨立調查委員會。
委員會花了數月時間調查和搜證,最後在同年12月發表過百頁的調查報告:《1966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Kowloon Disturbances 1966 Report of Commission of Inquiry)。
報告指出,九龍騷動的參與者是「自發、並無協調及未有受到組織控制」(spontaneous and unco-ordinated and that appeared to be no cental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認為事件的根本起因是政府和市民之間出現「溝通失效」(failure of communication)。報告認為,政府必須正視戰後新一代青年已經崛起,建議政府要「開拓渠道讓年輕人參與社會事務,令年輕人的熱誠有所發揮」(develop avenues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life of the community and to give expression to young peoples' zeal for service)。
報告發表後,港督戴麟趾並未即時落實報告書建議,直到一年後六七暴動結束後,港英政府考慮到必須解決社會矛盾和建立本土認同(以為中英前途談判做準備),才逐步按報告書的方案進行改革,包括設立地區民政主任和大搞青年事務等等。因此,《1966年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可謂70年代「麥理浩改革」(MacLehose's reforms) 的先聲。
今天,香港人毋需緬懷殖民管治;但鑑古知今,我們就能看清現在的當權者,是如何的無能和不濟。
▋延伸閱讀
方志恒 l 誰將香港推向暴亂?
葉一知 l 1966年騷亂與2016年騷亂比較
讀書好 l 四十八年三份報告書一個啟示
Ray Yep and Tai-Lok Lui l Revisiting the golden era of MacLehose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reforms, China Information, November 2010 24: 24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