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單純醫療問題而是人囗問題 — 我盡醫生責任,政府你有盡過責任嗎?
讀者投稿2019/2/2 — 16:09
【文:梁婉儀(將軍澳外科前線醫生)】
在每天慣常排山倒海的門診裡,我把藥單交給婆婆,吩咐她到藥房拿藥。
數十分鐘過後,婆婆敲門。她不好意思地說,「醫生,你能否少開幾種藥,我沒有錢。」
外科主要是動手術,要開的藥其實並不多。
看著那六十元不到的藥單,那刻讓我不勝唏嘘。
下一位門診病人剛確診癌症,可幸素描顯示沒有擴散,手術能把癌症根治。
由診斷結果到手術步驟、風險,我逐一向病人和家屬解釋,再讓他們作決定。
這比用幾分鐘診治一些病情穩定的病人耗時得多,有時候會用上二三十分鐘或更長時間。
然而,對病人和家屬來說,要從知道、明白、接受這個噩耗,二十分鐘相信連收拾心情也來不及吧?更遑論簽手術同意書。
然而這些不合理都因為恆常的出現而變得合理化。
此時,門外的病人開始因過長的輪候時間鼓譟。
別的同事此刻只能加把勁才能彌補被我耗掉的幾十分鐘。
在剛開始當醫生的時候,我不能理解病人做過手術後,康復進度不錯。家人卻偏偏拒絕接病人回家的現象。
要讓康復了的公公婆婆繼續待在滿是肺炎、呼吸道感染、過濾性病毒的急症醫院,等待轉往那近乎看不到隊尾的復康醫院絕對不是理想選擇。
那時候,我可以稚嫩得認為照顧病人是家人的責任,他們怎麼可能把這責任轉嫁給醫院呢?
然後,很快我便明白,這不單純是家人的責任問題。
很多時,住院的公公婆婆躺在床上沒活動一陣子便變得有氣沒力,走起路來步履蹣珊。
平日,或許他們是負責照顧孫兒,而他們的兒女都要外出工作。
他們入院時,小朋友交誰照顧已讓人費煞思量。
而現在公公婆婆照顧自己亦談不上。
要請家人接他們回家,那誰可以看顧他們呢?
該找老人院嗎?質素好點便貴。
即使有錢,還是要等。
還有,除卻公公婆婆不願住進老人院外,其實不少子女也是心疼和萬般不願的。
該聘請工人一拼照顧小朋友和公公婆婆麼?
然而現今社會,工人姐姐多渴市?而願意照顧一家老嫩的就更少。
同樣地,付得起錢,還是要等。
居家安老可以麼?抱歉,政府這麼多年來從沒重視過。
於是,這些病好了的病人便一直住在急症醫院裡無止境地等。
再加上新住院的病人,便讓病房佔用率永遠處於 100% 以上的水平。
這是單純的醫療問題麼?
絕不!
每天在醫院看到的,是人囗問題,社會問題。
人囗缺乏規劃,每天 150 個單程證讓各個範疇亦失去預算。
坦白說,對我們而言,不論國藉、信仰、政治取態是什麼,
只要你有病,醫生亦會為你作出治療。
問題是,究竟來港的人主要什麼年齡層?他們會容易患上什麼病?對哪方面的醫療需求較大?這些我們全不知情,更遑論規劃。
人囗規劃根本性地影響醫療、房屋、教育、交通等等。
然而政府避談這基本問題,只說增加醫科生,
但對激增的人囗置諸不理。
公私營失衡;醫管局架床叠屋;
這些政府選擇視若無睹。
對著本來生活已沒保障的香港人,涼薄的政府只會告訴你,六十歲是中年,津貼不用那麼多。
看著那些拿著 2021 年超聲波、電腦掃描排期的病人,不知道他們有多少人可以籌旗到私營機構提早做檢查,再來公立醫院求醫呢?
走在病房裡,看著病人要睡在洗手間門外。
又或是你洗手時會不小心濺濕躺在洗手盆下病人的臉。
再看著病人家屬焦急不滿,但同時姑娘已忙得不可開交,應接不暇的時候,
我們除了感到累,還覺得香港人很可憐。
政府情願把金錢灑到人工島,都不願保障市民的基本健康。
有責任的政府不該如此。
生活於這片土地的人,好像要在狹縫中掙扎,才能茍延殘喘。
這是多麼可悲啊!
醫護救死扶傷,我盡我的責任;
然而,政府你有盡過你的責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