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30 - 14:05
嘉頓麵包廠或成歷史 畫家組團為時代存照
集工廠、餐廳、展館於一身的深水埗地標,嘉頓麵包廠或遭拆卸重建為商廈。「畫吓嘢」的一眾畫家,暨同保育達人「原人」,一起開辦導賞團,並即場寫生留念。
* * *
原人(右下角陪老婆者)
問:為什麼要發起聯署,呼籲保存嘉頓麵包廠?
原人:麵包廠除左代表嘉頓公司,亦代表到香港飲食文化嘅演變。
朱彬係著名建築師,現代主義嘅建築喺香港愈嚟愈少。從前深水埗喺海邊,所以麵包廠上有鐘樓,亦係當地地標。當年深水埗都係寮屋,徙置居,麵包廠象徵現代文明帶來重大轉變。
佢見證左好多歷史,包括二戰時生產大量軍用麵包餅乾,之後嘅雙十暴動、六七暴動等等。
發展商話要保存烘焙文化,但就想將 1932 年落成,1958 年擴建嘅建築,改建成 25 層樓嘅商廈。真係想保存文化,應該保留建築。
雖然麵包廠係私人產業,亦冇古蹟評級,但政府需要介入,同業主和社區傾一個方案,既保留到建築,亦保障到業主權益。
我地將會寫一啲報告畀古諮會,希望為麵包廠申請到古蹟評級。雖然一級歷史建築都可以拆,但起碼有多啲空間,討論原址換地等唔同方案。
* * *
問:討論中環郵政總局、嘉頓麵包廠的去留時,都會聽到一種聲音--幢建築四四方方,都唔係好靚,留嚟做咩?
原人:朱彬係第一代留洋建築師,好多上海、香港嘅著名建築都出自他手。五十年代全世界都流行現代主義建築--美感為用途服務,講究實用。同年代嘅政府山、麵包廠、石硤尾邨都係典型。麵包廠正正係當年帶領潮流嘅開端。
睇建築唔剩止睇表面,仲見到背後嘅時代精神。香港慢慢由漁村變成轉口港,由轉口港慢慢走向工業化,實而不華嘅現代主義建築,正正代表香港起飛嘅故事。
* * *
Willie
「由細到大都係食嘉頓啲包,聽到話要拆,都想參加吓。」
* * *
張先生
張先生是建築師,也兼善繪畫。「我地一班朋友一直都搞寫生活動,自己亦住過堔水埗。我好欣賞依幢建築,真係冇得頂,同大會堂一樣。」
不過他認為要平衡發展和保育。「嘉頓麵包廠見證左一代歷史,但歷史要向前行,佢嘅記載會留低,唔一定係建築留低。地係值錢嘅,如果能夠令社會向前,地標可以結合新嘅發展。不遷不拆我未必同意,可以揀中間路線。」
* * *
好幾位畫家都在堔水埗周遭長大。
「由細到大住開依區,都見住依幢大廈,既然有導賞,就特登過嚟聽。」
「細個爸爸媽媽帶我到公園玩,玩完都會帶我嘉頓買嘢食,對依度好有感情。」
「我知道嘉頓廠有歷史,但聽過導賞先知咁悠久,更加覺得依個地方值得保留。」
* * *
後記
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咒天下無情人繼續木獨。
原刊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