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銀是怎樣開始的(最終回)
陳曉蕾2017/6/12 — 13:26
《大人》月刊第一期封面(圖片來源:大銀 Big Silver facebook page)
我的「大銀」咭片,是一塊膠布。
坦白說,一直忐忑是否找死,《香港好走》、《教育不止一條路》賣得很好(謝謝大家!),我還在寫關於認知障礙症的書(真係拼了老命),如果書寫的時間可以控制在一年內,寫書自己賣書再加上講座收入,基本上可以維持生計,這在香港簡直夢想成真。
「大銀」完全是另一件事,獨來獨往慣了,有同事很感動,但事情多到爆,我的EQ起點又是超低的,努力學習team work,非常非常懷念去年可以閉關全心寫書的日子。但,始終要把路走出來吧。
******
十年前個個同我說,記者自僱採訪報導,是不可能為生的。
後來唔少人都跟我說:「香港只有你吧!」
為什麼?
因為你寫的東西不重要。(重要的記者應該被拉去坐監?)
因為你不介意窮。(其實我唔窮,唔好屈我)
因為你霸了位,就不會再有別人(吓?我都唔係第一個!)
******
不服氣,所以要做「繼續報導」,接著「大銀」可以提供全職的記者職位。同事對我說:「有行家見我『瘦』了,問我是不是因為同陳曉蕾做嘢?」頂!咁樣睇少我地!實情她還剛加了人工。
愈寫愈多情緒,我真是納悶了好久。與我同輩的七十後記者,很少能談下去,我彷彿在等八十後記者長大,終於有人肯相信,一齊把路走出來。
很開心團隊還有九十後記者,可愛到呢:
「吓,原來你可以做我阿媽?」是啊,我入行時你還未出世。
「我以為呢,你好靜的。」其實我係「吱喳」,難得有同事馬上「人來瘋」。
最好玩是九十後記者見到有同事大肚,好奇地想摸摸同事的肚,我把手遞過去:「就快停經的女人手,摸唔摸?」
******
唔,其實我有心有力的時間也真的不多了。
就豁出去吧,希望「大銀」上軌道,我可以獨個兒回到寫書的世界,靜靜地。
沒有機構是永遠的,然而記者是可以一生一世的工作。我很希望所有「大銀」的記者都能好好發揮,做好採訪導報、無論社媒、紙媒都能勝任,掌握出書賣書的能力……他日想轉行,當然可以,但如果想繼續做記者,不會失望地自覺無能力。
可能我做不到,但我會盡力。
這塊膠布,但願送給記者破碎的心。
(對外,我會講是因為要落力幫手修補香港人口老化一大堆社會問題, 咁其實都雙贏;P)
作者提供圖片:「大銀」咭片是一塊膠布。
P.S
唏,《大人》的內容是什麼?「大銀是如何開始(四)」點解走數?
同事太犀利了,居然把設計師在印刷廠拍攝的片段剪成短片!那就放在「大銀」面書出吧。
還有如何得得到《大人》,未來有什麼活動,都會在「大銀」面書講。
下周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