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社工人手探討本地社工人力資源
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2019/2/24 — 17:48
資料圖片:學生(政府圖片)
「一校兩社工」政策,是我們社福界多年來積極爭取的訴求;若然它能具體落實,對社福界也是好消息。報載有中學校長指出,擔心一時人力市場上難覓300多位社工。這番言論,若聽在「大灣區乜乜關注組」召集人耳中,可能大造文章,乘勢追擊,要引進大灣區社工資歷互認制度了。社總在此嚴正指出有關的人力資源數字,以正視聽。
本地院校培訓課程充足
2018年,本地學院的社工系學位畢業生人數是917;非學位社工系畢業生人數則有574。而各社工課程,除了有相關的學術評審機構審核外,還需通過香港社會工作者註冊局的定期審批。換而言之,本地每年培訓出來的社工人才,實在是質量並重的。
宏觀社會工作者人力需求
根據「社會工作人力需求系統2017年報告書」,本港社工學位畢業生人數在過去十年期間,其中九年均超過該年的相應職位新增需求;而十年間供求差距多達1381人,顯示學位社工培訓一直供應充足;另外,根據社會工作者註冊局統計數字,現時有多達7629名註冊社工正從事 非社工職位,反映社會工作人力供應上仍有相當大的緩衝。
持學位資歷社工降級為SWA情況普遍
仍有一點是局外人不了解的。本地社工的進修動機非常高,有不少持非社工學位的同工,會利用工餘時間進修社工學位課程,提升本身學歷和技術水平。他們畢業後,未必即時可晉升學位社工職位(ASWO);且在整筆過撥款制度的多年蹂躪下,NGOs用SWA薪水聘請持社工學位同工,就更趨普遍。即是說,社福界人力市場裡,可以即時投入服務之學位社工,比官方的數字更高。
制度崩壞,資源錯配
正如上文,持學位社工無論晉升或入職往往未能獲得同等職級的職位,換言之,1個SWA即非學位社工學生於2018年畢業後,需面對573個SWA加917個ASWO一同入職,雖然有機構仍然會在招聘SWA職位時優先考慮非學位社工,但現實是,由於LSG制度已破壞常規的人手編制,自然會出現學歷較高者有優勢的局面,資源錯配會令SWA更難入職或晉升。
總結:本地社工有質有量
「一校兩社工」政策,學校社工需具社工學位資歷,但在每年本地學院培訓出來的畢業生數字,本地社工人力分佈,再加上現時有不少持學位社工的同降級受聘,宏觀層面分析,300多個新增學位社工職位,不難消化。
有教育界人士擔心社工短缺,實在只是對社福界認識不足之故。亦因為本地培訓課程足夠,培訓水平有保證,內地與本地社工資歷互認,更是無謂、無必要、無急切性。
我們奉勸政府不如重啟社福規劃,包括民生服務和社工人力資源,以實際數據計算未來十年培訓社工的政策以最能照顧香港人的需要。
再說一遍,社工資歷互認,無必要性,無急切性,亦無需求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