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種的故事
讀者投稿2015/10/18 — 15:53
尤努斯
【文:鍾靈】
博思明智,群育新民。由花語書話,到盆景樹下,播種的故事。
上周三,中大的「博群大講堂」邀請了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Muhammad Yunus),分享他在家鄉孟加拉成立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以及創辦社會企業的經驗。
關於尤努斯,正如區家麟寫道,他可能是「世上最大的左膠」[1],對於傳統銀行制度只為富人服務,他用行動說不——辦一所主動走向壓迫者的鄉村銀行,辦一所不需要擔保和律師的平民銀行。向大師取經,重要的或許不是如何具體實踐,而是那份初衷的緣起生成,還有是甚麼信念讓他得以堅持。
改變總是始於足下。尤努斯生於富人之家,在美國學成歸來,回家鄉擔任經濟學教授。處於象牙塔,他大可以置身事外,以觀察者的姿態「看透」世情。走過熟悉的街道,旁觀他人之痛,不一定帶來同情共感。這種由感知到行動的跳躍,會是甚麼?
也許是一種無法回避的道德責任。
「不是1﹪,只是少於一百人,掌管世界超過一半的財富。」平和的尤努斯,說這番話時,明顯嚴肅多了。研究經濟的,不一定明白貧者之困;而了解貧者之苦,不一定有所感召。「有朝一日,我們的孩子要到博物館才能看見貧窮。」尤努斯大概相信,那丁點沒有人願意給予的金錢,就如一顆種子,是機會,也是希望。
記得演講當天,一位女生向尤努斯請教,創新的社會企業如何在校內實踐。尤努斯說,我們這世代,是擁有最多科技在手、最有力量的一代,而關鍵在於,你會如何運用這種力量,想像去創造自己喜歡的世界(the world I like)。
回顧鄉村銀行的故事,還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尤努斯能辦格萊珉,大學的支援是關鍵。銀行的「雛型」,其實座落在他任教的校園,而銀行的「職員」,亦有賴他的學生群。近日中大出現「山城菜誌」、「山城士多」等網上代購平台,希望拉近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距離。這種由下而上的組織方式,不知道中大校方會有怎樣的支援?但願這些種子,不會在無聲中消亡。
或有一天,種子在盆中茁壯長成。他們不必是巨樹,那小小的灌木林,有力的根破盆而出,連繫並築構一個我們喜歡的世界。
[1] 區家麟〈盆景樹下—小額信貸之父在中大〉
[2]
關於「山城菜誌」
關於「山城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