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資產而非收入 — 回應樂施會《香港不平等報告》
社工復興運動2018/10/12 — 18:57
資料圖片:拾荒長者
【文:梁志遠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社工復興運動成員) 】
近日樂施會出版了《香港不平等報告》,報告內容引用政府的2016人口普查數字,指出堅尼系數已達歷史新高的0.539,即使除稅及福利轉移後仍達0.473(0.4為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用以說明香港的不平等狀況及貧窮懸殊程度已居世界首位(樂施會,2018)。數字隨即引起勞工及福局局長羅致光在網誌中的回應,認為有關的言論誤解與誤評,企圖為政府扶貧不力護短(羅致光,2018)。本文無意參與雙方的論爭,卻想指出傳統上以堅尼系數作為貧窮懸殊的討論,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階段可能已經不合時宜。社會不平等的狀況早已不太反映在現金收入(Income)差距之上,而是在資產(Wealth)分別之中(包括資產所能帶來的收入)(皮凱蒂,2014)。事實上,香港等發資本主義社會當下的不平等狀況,可能遠較堅尼系數所能反映的更為複雜及嚴重。
堅尼系數是根據住戶現金收入計算。根據統計處的定義,現金收入除了主要職業收入外,還包括如租金、股息等的現金收入。而系數的計算基礎就是以住戶收入最高百份之十跟最低百份之十的住戶作出對比。如果我們改以資產的角度去分析貧窮懸殊的程度,結果自然不一樣。篇幅所限,我們以下只以港人十分熟悉的一項資產-房屋-為例,說明資產才更有效估算經濟不平等的狀況。以房屋作為資產進行分析,我們需要將之分為用作租住及用作買賣兩種性質,雖然很多時候兩者其實是互為影響,甚至是難以區分的(業主經常會視乎經濟回報狀況把樓房轉租為賣,或轉賣為租)。以下希望援引幾個相關的統計數字去指出: 我們只有從出租或賣買房屋等資產所產生的經濟回報,才能真正了解貧窮懸殊的性質及情況。這種財富分配發展趨勢當然更與2009年起全球量寬的經濟環境下,房產不斷增值的發展有關。
先說租金支出及收益兩個組群。在租金支出方面,租客的負擔無疑是不斷上升的。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所有單位的租金指數已由2008年的115.7上升至2017年的182.6,上升了57.8%(圖1)。如果我們只計算基層市民居民的小型住宅單位居要(即面積在40平方米以下),租金指數更已由2008年的113.2上升至2017年的201.2,上升了77.7%。這証明了低下階層(除了公屋租戶)的房屋開支只是有增無減(差餉物業估價,2018)。相反地,在租金收益方面,我們可以物業稅作為參考估算資料。自2008至2017年,物業稅收由833(百萬元)增加至3,372(百萬元) (政府統計處,2018)。物業稅是政府按業主租金收入所徵收的稅款,而物業稅率則是以租金收入減去業主繳付的差餉(扣減20%的免稅額後),再以15%稅率計算。若以政府實際物業稅收入再除以15%,我們就可大約估算出全港業主出每年的租金收入。在2008至2009年度的業主租金收入約為55億,而2016至2017年度則增加至224億元,增幅約為4倍。同期住戶入息中位數(同樣包括租金、股息等收入)卻只從18,500元增加至26,600元(綜合住戶統計調查,2018),增幅只有43.7%。從此,我們可以看到不論租用房屋的開支及出租房屋的收入,都遠較工作收入所帶來的入息增長為高。
再說樓房賣出與買入兩個群組。對比出租房屋,透過買賣房屋所能賺取的資產收入自然更高,即使我們只能從相關數據進行估算。2008年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為95,931張,合共價值為3,584,000(百萬元),以平均價值計算,樓宇價格約為358.4萬。在2017年,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下跌至54,701張,但價值卻增加至9,032,943(百萬元),平均價值約為903.2萬(香港統計年刊2017及土地註冊處2017)(表1)。換句話說,以樓宇買賣合約平均價值計算,在2008至2017年間,透過買賣房產便能圖利2.5倍。當然,這部份的現金收益需要在房產賣出又或換樓時,才能真正獲取。即使我們扣除了同期的實質通脹,增幅仍相當驚人。如果從業主持有的單位數量來說,不少現有業主也均擁有多於一個自住單位。粗略計算,為了方便比較,以2017年年中約有478,700的私樓租戶,估全港住戶數目約18.9%。相關的計算方法是假定全租戶數字(1,185,100)減去公屋住戶數字(778,700),再加上合租戶數字(94,00)及其他租戶(62,900)而得出。如果我們再以自置居所私人樓宇住戶數字(860,200)除以上私樓租戶數字,我們便可以估計自置私樓住戶每戶平均擁有1.8個單位(已經假設公屋及居屋住戶沒有購買任何私人住宅單位)(綜合住戶統計調查,2017第2季)(表2)。這還未算超過一半業主其實已供滿自己的自置私樓單位,他們對於樓市升降的放售反應自然不可與1998年時樓市波動的周期相比。
這種有樓等於有錢的說法,根本就是坊間的常識吧。無可否認,現今香港已分裂為兩個新的社會階級,即業主階級與租客階級。「有樓就是皇」似乎並非虛言,尤其現時資產價格仍處上升的周期。
表1︰樓宇買賣合約數目、總值及平均價值
住宅樓宇買賣合約數目 | 住宅樓宇買賣合約總值(百萬元) | 平均價值 | |
2008 | 95,931 | 343,827 | 3,584,107 |
2009 | 115,092 | 425,840 | 3,699,997 |
2010 | 135,778 | 560,686 | 4,129,432 |
2011 | 84,462 | 442,527 | 5,239,362 |
2012 | 81,333 | 452,275 | 5,560,781 |
2013 | 50,676 | 298,942 | 5,899,084 |
2014 | 63,807 | 433,418 | 6,792,640 |
2015 | 55,982 | 416,520 | 7,440,249 |
2016 | 54,701 | 428,041 | 7,825,104 |
2017 | 61,591 | 556,348 | 9,032,943 |
表2︰估算私樓住戶擁有單位數目方法
全租戶(A) | 公營租住房屋(B) | 合租戶(C) | 其他(D) | (A)-(B)+(C)+(D) |
1,185,100 | 778,700 | 9,400 | 62,900 | 478,700 |
自置居所住戶(私人房屋)(E) | 私人租戶數字 (F) | (E)/(F) | ||
860,200 | 478,700 | 1.8 |
最後,或者樂施會的報告並不能夠全面反映貧窮懸殊的性質及情況,但作為勞福局長也絕對未是時候去滿足自己的扶貧表現及開脫政府的責任。觀之歐亞同樣步入老齡社會的國家及地區,他們都沒有因為老人人口增加的問題而急增相關的 堅尼系數。如果資產差距才是現時社會不平等狀況的真正原因,我們就更要留意資本主義的經濟變化及未來財富增長的新模式。這種觀點並非痴人夢話,因為人工智能,大數據及平台經濟等新興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不再遙遠。未來社會的平等狀況可能益發嚴重而更需要政府的積極介入,包括近來開始討論的[基本工資]政策等。
參考資料
樂施會,2018。《香港不平等報告》香港:樂施會
羅政光,2018。〈貧富懸殊與勞福政策〉(局長網誌)。30/9/2018
皮凱蒂.托馬斯,2014。《21 世紀資本論》台灣:衛城出版
政府統計處 — 政府收入(一般收入帳目及各基金)
政府統計處 — 統計年刊
政府統計處 — 綜合住戶統計調查2017年第二季(表9.2及表9.3)
土地註冊處 — 統計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