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封城的第二晚 政府請勿把傳媒當洪水猛獸
採訪手記2021/1/24 — 1:55
香港政府 2021 年 1 月 23 日清晨 4 時宣布,即時圍封油麻地佐敦四條街,居民要完成檢測才可離開,影響居民約萬人。圖為 23 日晚上的「受限區」一帶情況。(攝:Joey Kwok)
1 月 23 日的清晨時分,才剛下枕,不到半小時,便聽到酒店樓下傳來陣陣人聲。開窗探頭下去,只見已搭起了物資站,好些居民在排隊等候。
在今日的香港看見這幅景象,是超現實的。好像回到了爺爺說,會制水的時代,市民要扶老攜幼,到街上輪水排米。
也是很社會主義,很「小區」的一幕。
下樓去問警員,大概我們拿著相機,樣子也不似居民(?),他們開口便問,記者?不行呀,你們要等,回去吧,等人叫你們檢測。
我們說,居民在輪物資,我也可以輪嗎?他們說,不能,你們要待民政署的人通知檢測。
搔不著頭腦。本身記者的如意算盤,是完美融入社區,一起檢測,一起等物資,然後了解狀況或與居民溝通。
甫開球的一刻已踢空。警員又說,檢測後拿手帶,就可以自由走動了。
2021 年 1 月 23 日,油麻地「受限區」晚上情況。(攝:Joey Kwok)
這樣也不錯。於是便回房稍睡,等人員「拍門」。不過個多小時後,已有行家提醒,說最新的狀況,是戴上手帶後還是要等,等到解封為止。
我們豈不是特地進來住賓館?
如是者,不同的記者想方設法,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和局限下,在檢測的成個程序中「偷」,偷採訪的空間。猶幸的是,駐守的人員中不乏通情達理之人——只要記者沒有阻礙,多數不會干涉採訪。如是者,公眾才能得見那些「扑咪」、那些相片、影片、和文字。
有趣的是,當某某處長、某某局長「大駕光臨」時,總會有三數名負責拍攝、紀錄的人員跟隨。不禁苦笑,難道他拍下的林鄭月娥會高一個頭?我拍下的,便會少一隻眼?
傳媒不一定是政府的「對頭」,記者監察政府,不代表我們要死硬地唱衰你的,如果你整個檢測真的有效、快速、無旁人質疑之處,傳媒也不會吝於一句肯定。
我們挑剔、奄尖,是真的,但這正是讓當權者不會懈於現狀的必備因素吧?當權者不喜歡傳媒也不要緊,但真的希望能理性成熟地看待大家的崗位。
攝:Joey Kwok
香港政府 2021 年 1 月 23 日清晨 4 時宣布,即時圍封油麻地佐敦四條街,居民要完成檢測才可離開,區外各處都有警員駐守。(攝:Joey Kwok)
若果真如林鄭所說,下一次政府決策(但請不要在沒有成效證據支持、沒有民意認可下貿然又封區)前,會早點通知。拜托,先與傳媒協調好採訪的方式,這次的「打盲拳」,你唔煩我都攰。
假如政府是認為,即使傳媒也無權干涉公共衞生政策的話,那亦希望政府明白,公共衞生的其中一部分,是 health communication. 如何讓市民理解、進而體諒,支持一些會令其不便的措施,是政府執行公共衞生政策時,不可漠視的一環。
試想,若沒有傳媒的在地報道,單憑政府新聞處的官方稿件,在民眾對政府信任負分的狀況下,效果會如何?
「小區清零」。縱使你們喜歡這種,與香港民間營造完全脫軌的口號,也請不要把「小區」的那一套傳訊理念都帶來。
這是真攬炒呀,點解要攬炒?
攝:Joey Kwok
攝:Joey Kwok
文|劉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