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港鐵不肯和政府拆高鐵的帳?
查史博2017/5/7 — 11:54
馬時亨(資料圖片)
1994年英法隧道開通,預測首年乘坐歐洲之星穿越隧道的客量可以達到1,590萬人次,結果1995年全年只得290萬人次!
2004年首爾至斧山的高鐵開通,預測的每日客量為15萬人次,實際客量僅得7萬人次!
2007年台灣高鐵開始營運,2008年的每日目標客量為23萬人次,實際數字僅高於8萬人次!
鐵路項目高估客量很"正常"
這些例子都說明高鐵項目的客流量預測可以錯得極之離譜,有外國學者曾經對全球鐵路的客流量預測做過研究,對14個國家共210個鐵路項目的客流量預測和和實際客流量做了比較,發現十居其九都高估了客流量,平均高估106%!當中72%項目的預測客量比實際客量高估2/3!事實上,高估客量不單是國外的常態,近高十年積極發展高鐵的中國大陸也有出現類似的情況,多條新開通高鐵路的客量都不如預期。
香港高鐵客流量預測錯得很
那飽受超支問題困擾的香港高鐵項目的客流量預測又如何呢?參考了政府在2015年底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1,開通年(2018)的預測客流量有近每日11萬人次,至2031年次將才達到15萬人次。讀者可能理解不了11萬人次一天是甚麼概念。如果我告訴你港島電車全天的總客量也就是每日18萬人次,每日對開12班的港九直通車的每日平均客量才1萬人次不到,即使現時每10分鐘開出一班,來往廣州和深圳的城際列車(和諧號)的每日流量還不夠10萬人次。
考慮到目前廣深港的城際列車走廊和車站都接近市區,比較方便,反觀日後的高鐵站都設在郊區,吸引力更加大打折扣。如果在票價相若但時間節省又不多的情況之下,明年開通的廣深港高鐵,有能力把目前直通車和和諧號上的旅客全部拉過去?正常人都知道這不會出現的。
精明的馬主席
世界銀行的交通専家曾經分析過大陸高鐵的客源,發現只有1/4的乘客會從常規列車轉移至高鐵,飛行航線距離在600公里以內航線上的客源也會大部份轉移到高鐵。如果真這樣,香港高鐵開通以後的客流量如果有6萬人次一天,已經絶對是「還得神落」!
既然估錯數的風險咁高,難怪以數口精出名的港鐵主席馬時亨早前向傳媒透露,在跟政府商討日後高鐵營運權的安排中,港鐵傾向向政府收取定額營運費的方式營運高鐵,而不建議採用分帳的收費方式,因為如果日後高鐵的實際客流量大大低於預測,採用後者的方式收取營運費,港鐵隨時要倒貼俾政府,陪香港政府一齊揹高鐵這沉重包袱!
表1 預測高鐵每日乘客量的比較 | |||
| 2018 | 2021 | 2031 |
短途服務 | 90,600 | 98,200 | 119,800 |
深圳 (深圳北及福田) | 67,500 | 74,000 | 93,400 |
虎門 | 4,800 | 4,800 | 5,800 |
廣州南 | 18,300 | 19,400 | 20,600 |
長途服務 | 18,600 | 21,000 | 30,000 |
總數 | 109,200 | 119,200 | 149,800 |
註:以 2018 年第三季通車為假設。 |
參考資料:
1. http://www.legco.gov.hk/yr15-16/chinese/fc/pwsc/papers/pwsc20151223pwsc-82-1-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