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幼兒教師:在家長的萬難中建立互信
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2017/2/28 — 3:18
圖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按:據説養育一個孩子需要整條村莊的努力,那麼孩子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話,那條村莊便更要加把勁了。新一期《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網站要向SEN家庭分享的,正是成長障礙賽上專業同行者的故事,讓我們從互相理解開始,結成堅實的同行夥伴。(來跑一場親子障礙賽網站)
「有人說特殊幼兒教師是良心工作,因為小朋友不懂投訴,不會向媽媽說今日老師什麼都沒教,又或者老師偏心。所以一定要有心,然後才是技巧和知識。」協康會高級幼兒教師譚淑明說:「而且這工作準會遇上各種挫敗,有心才撐得住。」
譚淑明從前是特殊幼兒教師,現在是培訓教師的導師。今日特殊幼兒教師的專業得到認同,但回首八十年代初入行時,連譚淑明自己也滿腦子疑惑。「當年我們的英文職稱是『幼兒照顧員』 不是『教師』,我天天餵食、協助上廁和安頓睡覺,自覺在湊仔,根本談不上教學。而且那時還未有治療師團隊,全部靠自己摸索。最深刻一次,我無法把一個八、九歲的男孩從輪椅移上座廁,被他用粗口大罵。」
頭半年她天天念着要辭職,直至遇上有心也有要求的導師。她依然記得對方的教導:教師是專業,請尊重自己的專業。而專業有知識有方法,特殊幼兒教師就在這基礎上,摸索出最合適的實踐方式,來幫助眼前每一個獨特的孩子。
SEN孩子「錢幣的兩邊」
「我們中心有一半小朋友患自閉症,他們的性情就像錢幣兩面︰從壞處看是固執,從好處看是守規矩。只要搭出一條好的『火車軌』(課堂常規),他們會跟着走,也更了解我們的要求。」
譬如怎樣請小朋友收拾玩具上課?老師試過林林總總的感官提示,打鐘、打鼓、舉牌提示⋯⋯但理睬的孩子只有小貓三四隻。就在洩氣之前,他們借用結構化教學法(TEEACH)的概念,時間一到,就請小朋友看時間表,然後神奇的事發生了︰八成小朋友慢慢學曉各就各位,乖乖排隊上堂。
但即使經驗豐富,也有走漏眼時。「我們中心的男女廁只用間隔分開,有新來的小男生總是不肯入男廁。那次他一手推開女生衝進女廁,我用身體攔住,他就尖叫着把我推倒。」小男生沒事,譚淑明卻撞到頭,但她最懊惱的不是受傷,而是自己失策。那以後老師們仔細觀察,終於發現:小男生每次進廁所前都會停下來張望,退一步,才一個箭步衝入女廁。懷疑是男廁頂上的風扇嚇怕他了。
譚淑明說:「很多自閉症小朋友都敏感,可能是聽覺、觸覺、溫度,或嗅覺⋯⋯他們說不出來,大人只能抽絲剝繭,嘗試明白背後原因。除非有危險,否則大人不要輕率採取行動。」後來男孩入廁所前,老師都關風扇,再配合圖咭教他,慢慢便沒事。
沉着臉的新生家長
特殊幼兒教師的工作包括與家長緊密同行,貼身支援家庭成長。同行必須信任,但譚淑明坦言這是最難的部分,而且似乎愈來愈難。
這幾年,她感到家長愈來愈焦慮,「他們怕照顧得不好、怕偏心,怕老師派出的功課不夠多,有時很不客氣。他們其實不是針對老師,只是處於很不如意的狀態。」
每年在新生家長簡介會上,高級幼兒教師譚淑明都看到一張張表情沉重的新面孔,「我感慨很深。這裏不是把前路都鋪好了的名校,家長無奈地進來,有些還掙扎着未肯接受,有些在別的幼稚園累積了很多挫敗經驗,這些負面感覺很容易會被投放到前線同事身上。」譚淑明盡量幫助同事維持對家長的同理心,感受他們的艱難。
「所以說,我們不能夠一開始就期望信任。信任是結果,要努力爭取。」
猶幸老師的用心終歸會被看見,畢業時總有很多感謝和不捨。譚淑明說着,笑了起來,「要不是這樣,老師們捱不下去的。」
期望彼此聆聽
譚淑明希望家長聽得到的是:除了很少數的極端例子外,特殊幼兒教師都是專業的,請努力嘗試溝通;有疑惑的話,攤開來說,不必擔心老師會變得不喜歡你的小朋友,這樣彼此才容易建立信任。至於教師也要不斷充實自己,並且聽到家長的聲音,看他們的處境--因為這場親子障礙賽從來不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