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的士客人?
查史博2017/4/6 — 6:57
資料圖片
回歸20年,香港無論在衣食住行都貴了不少。住當然最貴,港島樓價即使比九七高峰期仍升了五成;食就更誇張,一碟叉燒飯倍升到40元,就連的士的起標價都由15升到22元,下月更會加到24元。
不過,奇怪的是的士司機的入息,卻跟選特首的制度一樣無大變,原地踏步,扣除三、四百元的車租和燃汽費後,所得無幾,每日執四、五百元,跟不上香港人平均入息15,000元,完全「跑輸大市」。
其實1997年至2016年之間,香港人囗由650萬增至740萬,每日公共交通(包括鐵路、巴士、小巴、的士、渡輪等)的乘客量亦由1,070萬人次升至1,260萬人次,按道理的士的乘客量應該會同步齊升。
然而,的士的乘客量在過去20年間不單只沒有增長,更跌近三成,由原來每日130萬人次降至2016年底每日90萬人次,在全港的士牌長期維持約18,000輛,乘客量減少,收入自然難以提升。
那麼是誰偷走了的士的客人呢?有人歸咎於回歸以後經濟差,影響收入,又有司機指八折的士的出現,擾亂了市場,近年更把矛頭指向新冒起的 Uber搶了他們的生意,但似乎仍未能解釋的士業衰落的主因。
回歸以來,在「鐵路優先」的運輸政策下,政府大力投資鐵路,多條鐵路線路相繼開通(西鐵線、東涌線/機場快線、落馬洲支線、九龍南線、將軍澳線、迪士尼線、馬鞍山線、南港島線等),至2016年,香港的地鐵總長度已經達到228公里。
參比2001和2016政府的統計報告(見表1),鐵路絶對是唯一大贏家,在繁忙時段上下班的時段,其他所有其交通工具的客量都向鐵路轉移,當中選擇坐地鐵的從25%增至43%。
相對之下,選擇坐其他公共車交通工具(主要是專營巴士),則由48%大幅下降至14%。可見地鐵新線路的開通後,所搶走的大部份來自專營巴士公司或公共小巴,難怪現時幾家巴士公司都叫苦連天!
新線對於習慣開私家車的高收入人士則影響輕微,只有少部份駕車人士會因為新開的地鐵線而在放棄用車‧以往鐵路網的覆蓋未算完善的時候,的士的其中一個作用是作為鐵路站和家的短程駁腳,隨著鐵路線引伸愈廣,的士的駁腳作用減少,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市民減少乘搭的士返工的原因!
表1 市民每日上下班選坐的交通工具 (人次)
交通方式 | 2001 | 2016 | 2016-2001 | 2016至2001 | |
之間的變化 | |||||
巴士/公共小巴 | 1345000 | 974011 | -371000 | -27.60% | |
48.30% | 34.40% | ||||
鐵路 | 690800 | 1216679 | 525900 | 76.10% | |
24.80% | 42.90% | ||||
步行 | 335900 | 286515 | -49400 | -14.70% | |
12.10% | 10.10% | ||||
私家車 | 193000 | 185970 | -7000 | -3.60% | |
6.90% | 6.60% | ||||
的士 | 40000 | 35009 | -5000 | -12.50% | |
1.40% | 1.20% | ||||
其他 | 179200 | 137232 | -42000 | -23.40% | |
6.40% | 4.80% | ||||
總數 | 2783800 | 2835416 | 51600 | 1.90% | |
100.00% | 100.20% | 100.00% | 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