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的使命
教育工作關注組2016/6/23 — 11:45
資料圖片
【文:曾瑞明、霍梓楠(教育工作關注組成員)】
筆者是通識老師,和讀物理學的霍梓楠最近寫了一篇〈原因與因素,有什麼分別?〉希望用「內行人」和「外行人」多角度去探討通識科考卷上的一些問題。
文章刊出後,我們看到不同的反應,只能歎知音難求。
補習名師的反應︰原因與因素當然有分別啦!跟著我的筆記讀吧!
通識「支持者」的反應︰你們這樣寫,豈不會被攻擊通識者利用?
專欄作者的反應︰,學生要對考評局的蠢規則唯命是從,心志不得脫於桎梏,所以這一科應改稱「奴才教育」(Servile Studies)!
中和派的反應︰「書要讀真,試可假考。」
補習名師只是借題發揮,把目光全放在答題技巧,完全無視我們正是要大家正視原因和因素的學理討論。通識支持者的憂慮有理,但這樣可能會因噎廢食,而放棄了對通識科有理而健康的批評,可強化通識,更能抵禦其他無理攻擊。專欄作者的盲點,是忽視了通識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地推動通識作為解放教育,釋放學生思維空間。考評只是其中一部份。中和派的看法是,教書要理學理,考試照跟規則。不過,我們觀察到,其實不少教師不知真假,對考評局的區分非常認真,反而學生看出「國王的新衣」,問了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考評局的區分有何學理根據?
除了抵禦建制派的無理攻擊,通識教育工作者也負起把通識成為真通識的使命,而不會被人(包括學生)稱為「奴才教育」。但小心,不要因其評核方式而全盤否定通識,這很危險。其實考評絕不是一無是處,比如今年卷一,我們就認為「題型沒太大改變,但角度有突破,能挑戰學生的既定框架,也許亦能推動老師在課堂用更多角度去處理一些耳熟能詳的議題。」故此,我們只是從改善的角度去看通識。
此外,各方回應亦折射了現時社會上兩個極端的取態:
一、考評根本不應該設有任何標準答法框框,否則就會造成僵化。
二、只需遵守制度訂下的遊戲規則就可以成功,不必作出任何懷疑。
如果教師真的明白通識科的真義,學生真的讀通通識科的話,應該可對上述兩種立場作出有力的回應:
一、論證考評利害:作為一個公平的考評,必需有一套公開的合理規範(例如示範答案)讓學生有所適從。除非我們全盤否定考評的作用並打算以另一套制度取代它。
二、試題可以是有效的學習工具而不是奴役的刑具。我們的學習一定不止於試題操練,更有日常課堂的思辯。思辯精髓往往在於批判慣例與立場相異者之交鋒。一旦受過這種訓練,就不易滿足於盲目服從。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者謂我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