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愛爾蘭的淵緣 ― 九個港督與一個市長
獨角財經2021/2/22 — 16:08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市長朱頌霏 (Hazel Chu) 為港人移民後裔。(圖片來源:Hazel Chu Facebook)
香港從 2020 年起掀起了新一波移民潮,隨着 2021 年疫情退卻,預計更多家庭會選擇在今年離港。九十年代的移民潮下,許冠傑有一首流行曲,歌詞中一句:「移民外國做二等公民」,在上一輩當中頗為深入民心。時移世易, 西方先進國家講求種族平等,香港人和我們的後裔在外國的發展,已超越「玻璃天花板」的障礙,如果移民是為了下一代的發展,愛爾蘭都柏林市長的故事,絕對是一個值得參考的例子。
港人後代:都柏林的朱市長
提到移民的熱門選擇,英國固然是港人首選,一海之隔的愛爾蘭算是冷門選擇,所以多數香港人應該沒有留意,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市長 — 朱頌霏 (Hazel Chu) 原來是一個香港人的後裔,她在去年 6 月的選舉中以高票當選市長一職,不僅是都柏林首個華裔市長,放諸歐盟也是首例。朱頌霏的父母都是香港新界人,父母在香港時並不認識, 分別移居愛爾蘭後,在當地相遇,誕下了朱頌霏及其兄弟。二人後來離婚,朱媽媽則繼續在都柏林經營餐館,朱頌霏在訪問中曾表示,年輕時的生活比較刻苦,她們和姨媽一家同居,九個人住在一間三個睡房的房子,課餘也要在餐廳幫忙,做過洗碗、侍應、幫廚的工作。年少的經歷,令她更努力讀書,考進當地名校都柏林大學,修讀政治及歷史學,及後更成為執業律師。到 2014 年,朱頌霏投身政界,成為政黨「綠黨」成員,及後成為「綠黨」主席,一步步攀登至事業上更高的位置,從政短短六年, 便當選為都柏林市長。
九個來自愛爾蘭的港督
朱頌霏的故事既是香港移民後代的勵志故事,也標誌著愛爾蘭和香港歷史上另一段淵緣。
愛爾蘭和香港的聯繫始於十九世紀,兩個地方同樣曾經屬於英國殖民地,香港在 1841 年開埠以來,歷任二十八個總督之中,其中九個都是來自愛爾蘭 (詳見列表),包括第一任總督總督砵甸乍爵士,以及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前被派駐來港的第十五任港督梅含理爵士。從十九世紀末直到 1919 年,這九個愛爾蘭人在香港早期發展史上,都有不少建樹。例如第五任港督羅便臣爵士,致力基礎民生建設,任內興建薄扶林水塘,為市民儲備乾淨食水,又成立煤氣公司,為街道提供照明。第八任港督軒尼詩爵士任內關心貧苦,成立了保良局,並大膽地委任香港人進入議會,可謂當時的先驅。
任期 | 名字 | 任期始於 | 任期終於 |
1 | 砵甸乍爵士(在任317天) Sir Henry POTTINGER | 1843年6月26日 | 1844年5月8日 |
5 | 夏喬士·羅便臣爵士(在任5年187天) Sir Hercules ROBINSON | 1859年9月9日 | 1865年3月15日 |
6 | 麥當奴爵士(在任6年31天) Sir 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 | 1866年3月11日 | 1872年4月11日 |
7 | 堅尼地爵士(在任4年319天) Sir Arthur Edward KENNEDY | 1872年4月16日 | 1877年3月1日 |
8 | 軒尼詩爵士(在任4年319天) Sir John Pope HENNESSY | 1877年4月22日 | 1882年3月7日 |
9 | 寶雲爵士(在任2年266天) 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 | 1883年3月30日 | 1885年12月21日 |
10 | 德輔爵士(在任3年213天) Sir George William DES VOEUX | 1887年10月6日 | 1891年5月7日 |
12 | 卜力爵士(在任4年361天) Sir Henry Arthur BLAKE | 1898年11月25日 | 1903年11月21日 |
15 | 梅含理爵士(在任6年70天) Sir Francis Henry MAY | 1912年7月4日 | 1918年9月12日 |
對於考慮移民的香港人來說,除了政治環境及經濟前景外,與香港有一定歷史和文化聯繫的國家,也是考慮因素之一。相比英國,愛爾蘭對香港人來說比較陌生, 但隨着近年香港家庭選擇移居當地, 或送子女到愛爾蘭寄宿學校唸書, 香港和愛爾蘭的聯繫也將進一步加強。香港人年輕一代學歷、識見,亦足以媲美世界一流人才,只要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良好的教育, 移民外國也必將是一個優秀的公民。
資料參考:Hong Kong Governors and The Irish Connection, Derek Jcollins blogsp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