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回歸行人 七城市趕絕汽車
場邊故事2015/1/22 — 12:16
香港空氣污染指數下午急速惡化,多個監測站已達「嚴重」影響健康的最後高級別10+,維港一片霧霾遮蓋。雨傘運動時佔領區的良好空氣質素,現已回歸污染的「正常」水平,繁忙時間道路同樣擠塞。兩傘運動把道路的用家短暫地由汽車回歸人,反思公共空間怎樣使用的問題。歐洲多國卻已先行一步。
歐洲有不少城市已醒覺汽車在繁忙市中心的效益細,不單是污染空氣或交通意外問題;在市中心乘車反不及走路、踏單車便捷。以下七個城市透過重新設計道路、規畫、罰款、賞勵及手機科技,發展無車區,把道路交回人。
西班牙馬德里
馬德里在市中心部分街道早已設有無車區,今月開始會擴大至方圓一里,除了住客外任何人駕車入內會被罰款。馬德里已開展一個五年計劃,目標是把中心地區全面回歸行人,以行人為本重新設計市內最繁忙的24條街道。市內最污染的車輛現已要繳交更昂貴的泊車費。
法國巴黎
去年霧霾超標時,曾一度禁止雙數車牌行車,污染指數跌了三成,巴黎着手制訂一個長遠減車計劃。若不是本區居民不能在周末駛入該區,規例有可能擴至每一天實行。巴黎市長提出到2020年,可以倍增市內單車徑,禁制柴油車,並在繁忙街道限制只可由電能車或超低排放的車使用。巴黎駕駛者人數已開始下降,2001人有4成人沒有汽車,宜今有六成是無車一族。
中國成都
成都一個新建衛星城市就按照行人優先來設計,整區的街道設計成可以用15分鐘徒步去任何地點。新城沒有全面禁車,但只有一半的道路可行車。設計慨念由兩名芝加哥建築師進行,本在2010年落成,不過,因為規劃問題暫時延誤。
德國漢堡
雖然漢堡沒有禁車,但城市的設計愈來愈方便人。一個「綠色網絡」將於未來15至20年落成,會聯結市內的不同公園,方便市民徒步或踏單車。「綠色網絡」將函蓋達4成市內面積。又會改造主幹道,在上建設公園,把曾分隔的社區連接起來。
芬蘭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預期未來數十年會有大批新居民湧入,但人多了,車卻少了。政府立心推動成為無車城市,興建快速的公共交通系統,連接倚賴私家車出入的密集人口區域。又大力推廣無車生活,現正試驗一個新App,讓市民可即時透過手機找到共乘私家車或的士的同路人,又或是那裡有免費單車,最近的巴士或火車站等。計劃在十年內,可以變得毋須倚賴私家車。
意大利米蘭
霧霾城市米蘭正測試把車趕出市中心。只要居民把車留在家中,可享有免費公交車票。私家車的控制台連接互聯網確認汽車位置,確保沒有偷偷駕車。每泊一天就獲得一天的車資。
丹麥哥本哈根
40年前哥本哈根一如其他大城市交通嚴重擠塞,如今市內超過一半人騎單車返工。哥本哈根自60年代起在市中心引入行人區,過去數十年不斷擴展無車區。市內現有200里單車徑,並正在興建連接附近區域的單車高速公路。哥本哈根是歐洲擁有最少私家車人口的城市。
這些城市都未有全面禁車,或者永遠不會發生,但這些城市的掌舵人很明顯知道,空氣污染的禍害,而街道,應是為人而不是為車而設。
資料來源/圖:Fast Co.exist
原刊於場邊故事